当今社会,就业和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人的精神高度紧张,久而久之,有的人就会出现精神卫生方面的病理状态,习惯上称之为“精神疾病”。我出生长大于太行山深处一个小山村。不知什么缘故,村里好几个人患有精神疾病,有的是一家人,有的是族亲。鉴于这种情况,我提出五条建议。条陈五疏,是借用了一个古代名词。
一、每年派出人员深入乡下进行精神卫生普查、筛选。我认为,把普查的触角伸向农村意义更大。长期以来,乡下特别是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山村,根本不把精神疾病当成一种病。在村民眼里,疼痛难忍、无法进食、无法行动等才是病,而精神疾病这种间歇发作的疾病被认为是人的问题。不发作时和好人一样,发作时又打又闹但不痛不痒也不耽误吃饭喝水,这算什么病?故而会受到周围人的歧视。精神卫生专家下乡,最重要的是向乡下人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告诉大家精神疾病也是病,更需要街坊四邻的关怀,在生活诸方面提供方便。
二、乡下有些人患有精神卫生方面的疾患,但碍于脸面,怕周围人笑话,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拒绝治疗和服药,使一些本来并不严重的病情发展的越来越重。不妨在精神疾病高发地区设立精神疾病观察、报送站(点),有专人负责,发现有症状立即报告,有关医疗机构及时介入或干预,以防止病情发展。据了解,隐瞒自己或家人精神卫生疾患的现象现在仍然很普遍。
三、协同相关部门对一些精神疾病高发区域进行全方位的勘察、研究。有的地方为什么有那么多患者?是不是水源、土质或是饮食习惯存在问题?一些有遗传家族史的会不会是血型、器官或婚姻方面的问题?如果有这几方面的因素,那就要考虑异地搬迁等,这要涉及到很多政策的实施。
四、笔者曾认识姐妹俩全有精神病症状。她们的发病诱因相同,工作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会发病;生活中遇到一点麻烦也会发病,甚至和丈夫吵两句嘴有时也犯病,这大概是性格问题,据说这类患者很容易影响到后代。专家说,对这些患者做心理疏导,但有的有效有的效果不佳。建议对这类情况开展科学研究,主要是不能影响到下一代,比如对症状明显严重者,是否考虑纳入不宜结婚之列,在婚前检查的项目加上这样一项?据资料显示,社会上、生活中因为性格因素而导致的精神疾病不是少数。
五、本来就讳疾忌医,加之看病贵,所以他们就医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了,这样的后果很危险。听说国家有些抗精神病的药物是免费的,希望能惠及更多人。
(王丽萍)
预约诊疗方式
(预约患者优先就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