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低头一族越来越多,
其中大部分人都在玩手游。
“再来一局就睡觉!”
小伙伴们总是这么说,
可是,我们就是控制不住自几啊……
一局接着一局,玩到了深夜……
小心了,
长此以往,你有可能有精神问题。
据环球网援引外媒报道称,WHO在今年初宣布,该组织在今年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中,加入“游戏障碍”(gamingdisordr),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游戏成瘾”,并列为精神疾病,相关规定自19日起生效。
小布直接请来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陈发展博士翻译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中关于精神、行为和神经发育障碍的内容,并进行解读。
游戏障碍以持续或反复的游戏行为模式为特征(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包括线上(例如,互联网)和线下游戏。
主要表现如下:1、游戏控制能力受损。
2、不断增加的游戏优先权,使得游戏优先于其他生活兴趣和日常活动。
3、不顾及负面结果的持续或升级的游戏(行为)
需要排除:
1.危害性游戏
2.双相障碍
上述行为模式导致显著的个人、家庭、社会、教育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损害。
上述行为模式可以是持续性的,也可以是发作性的。
上述游戏行为和其他特征通常需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被诊断,如果症状严重且满足上述标准,病程可不受12个月限制。
解读:
游戏障碍就像吸毒一样,会对心理和生理造成病理性损害。
目前只有非现实世界的游戏才能被界定为精神疾病,现实世界中的娱乐游戏行为(赌博除外)不属于疾病范畴。游戏障碍分为线上和线下两大类,线上主要是指互联网的联机游戏,通过与真实他人的虚拟账号进行互动、合作、交流,按照游戏规则完成任务。线下主要是指单机游戏,与设定好的非现实人物或道具进行游戏互动,如俄罗斯方块,超级玛丽等。
一旦玩起来就很难停下来,主要特征是想停但停不下来,或被迫停下来后,感到不适,这些不适会迫使患者想方设法再次启动游戏行为。如果想停就能停下来,则不属于疾病范畴。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长时间的游戏行为,如果他的行为能够自我控制,游戏只是一种生活压力的替代方式,则不算游戏障碍。
消息一出,
网友们彻底炸锅了:
不少网友表示质疑,
好端端的怎么就成了精神病?
也有网友表示支持↓↓↓
美国精神病学会年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列出了网瘾的判断标准。
9条标准,满足其中5项,能诊断为“互联网游戏障碍”。我们可以借此判断一下,是否属于高危人群:
1.完全专注游戏;
2.停止游戏时,出现难受、焦虑、易怒等症状;
3.玩游戏时间逐渐增多;
4.无法减少游戏时间,无法戒掉游戏;
5.放弃其他活动,对之前的其他爱好失去兴趣;
6.即使了解游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仍然专注游戏;
7.向家人或他人隐瞒自己玩游戏时间;
8.通过玩游戏缓解负面情绪,如罪恶感、绝望感等;
9.因为游戏而丧失或可能丧失工作和社交。
网络成瘾,青少年是重灾区。
浦东新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刘亮博士
为大家解读网瘾产生的原因,
贴心支招↓
网瘾是人脑的自我犒劳沉迷游戏的原因,缘起于我们人脑的自我犒劳机制。人要保持对某件事的兴趣或专注,甚至是保持日常生活的动力,都需要能从生活和所做、所经历的事件中得到自我满足感、自我认同感和愉快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我做一件事,你得让我觉得有点爽,我才愿意继续做。这就是犒劳机制。
游戏和网络让许多年轻人沉迷的关键就在这里。生物学研究发现,过长时间地使用网络会造成脑内多巴胺含量增加。多巴胺相当于大脑的“兴奋剂”,适当的多巴胺可刺激大脑细胞,使人产生愉快的感觉。但如果多巴胺长时间大量刺激大脑,会使得脑细胞对这种“兴奋剂”的敏感度下降。这样一来,要让上网或者玩游戏的人依然能获得之前的兴奋感和愉悦感,就需要增加上网时间,加大游戏难度。这就是为何玩游戏的孩子往往越陷越深的生物学原因之一。
沉迷游戏的原因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沉迷游戏的孩子一般有以下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我认同和肯定的来源;
自我评价低,容易自卑;
生活缺乏目标、成就感和愉快感;
被家庭、同伴或者社会忽视、排斥或者不接纳;
父母也存在成瘾或者犯罪行为等。
这样的孩子如果在游戏和网络世界中找到新的认同和愉悦感,那么相比较他们所处的“残酷的”“毫无乐趣”的现实世界来说,他们当然很容易被游戏俘获,游戏就成为了他们自我满足和依赖的对象。
所以解决游戏成瘾,绝不能是只针对当事人一个人的治疗,他本人以及他所处的周遭人际关系(家庭、学校、社区等)都是需要改善的。
四种常用的治疗方案如何戒断“网瘾”?专家表示,孩子沉迷游戏,一味打骂并不能解决问题。要找到孩子沉迷的原因,改善孩子周围环境,引导孩子逐渐走出网络。
1、家庭治疗。针对在家庭中获得认可和愉悦感不足的个体,应当鼓励家人对其有更多鼓励,让个体感受到在家庭中那种被无条件认可和爱的感觉。如果家人之间有不能解决的冲突(比如父母之间),也尽量不要把孩子搅和进来,这样能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和有序的家庭环境,会对其放弃游戏回归家庭和生活有很大帮助。
2、认知疗法。家长和得网瘾的孩子需要本着双方互相尊重的态度,进行讨论和协商,不要说教。首先明确网瘾的不良影响,比如荒废学业、损害身心健康等,使网瘾患者内心对于成瘾行为有较为明确的认知,并慢慢戒除。然后制定清晰的、有弹性的生活作息制度。
3、系统脱敏疗法。家庭成员与网瘾患者协商制定计划,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
4、代替疗法。网瘾患者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可以一起寻找其他的爱好替代网络,比如游泳、打球、登山、旅游等运动。
编辑:沈丹
邮箱:pdxinwnc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