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精神病前兆
1、敏感多疑。对任何事都敏感起来,把周围的一切都附加在自己身上。以为别人都在议论他;不吃、不喝,认为有人想要加害于他;有时甚至会出现幻视、幻觉的症状。
2、情感紊乱。情感变得冷漠起来,对亲人漠不关心,对周围事情不感兴趣,脾气开始变得暴躁起来,经常会为一些小事而乱发脾气;会莫名其妙的大笑或嚎哭。
3、行为诡异。行为举止开始变得诡异起来。喜欢发呆、独来独往,精神病的前期症状导致患者很难与别人交流。
4、睡眠障碍。逐渐或者突然变得入睡困难、即使入睡也易惊醒或睡眠不深,彻夜失眠多梦或睡眠过多。这是精神病的前期症状之一。
5、性格突变。原本活泼开朗、热情好客的人,突然变得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孤僻不合群。
精神病病因
遗传因素(25%)。
遗传因素在分裂症发病中有一定作用。对分裂症的遗传研究主要有:
1、系调查发现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约高10倍,与病人的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2、双生子研究报告发现单卵双生比双卵双生同病率约高4-6倍。
3、寄养子调查也提示明显的遗传倾向。
4、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研究至今缺乏一致性结果。分裂症的遗传方式目前尚不肯定,有人认为分裂症属多基因遗传。即分裂症的遗传是多基因的积累作用所致,具有一个遗传阈值,超过这一阈值就显现疾病。也有人认为分裂症家族像糖尿病家族一样,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分裂症的遗传性是否显现,需由环境因素对病人的影响决定。
个性与心理社会因素(25%):
部分分裂症病人有特殊的个性,如孤僻、少言、怕羞、敏感、沉溺于幻想等,这种个性偏离正常者称分裂型人格障碍。Mednick等()提出部分分裂型人格障碍病人以后发展为分裂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围生期损伤、幼年生活不稳定和缺乏父母照顾等。在美国纽约附近的社区调查发现分裂症患病率在低社会阶层为高阶层的9倍。我国12地区相关调查发现分裂症患病率在经济水平低的人群为1.%,明显高于经济水平高的人群0.%,可能与物质生活差,心理负担重和心理社会应激多有关。
年龄因素(25%)
青春期内分泌系统发育逐渐成熟,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情绪易波动、对外界应激因素敏感。分裂症易发于这一时期,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
精神病预防
精神病预防
一、精神病日常预防
1、社会心理因素。无论是成婚、升学、晋升等令人愉快的事件,还是诸如失恋、失业、地震、水灾、亲人暴亡等令人痛苦的事件,都可使精神受到刺激。精神刺激不仅引起心理反应,也可使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发生改变,例如血压升高,瞳孔增大,心跳加速,多汗等。
2、躯体疾病和自身代谢因素。某些躯体疾病,如感染、外伤、代谢、内分泌、营养缺乏等疾患,可导致大脑功能紊乱造,成精神障碍。
3、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有一定作用,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常有明显的遗传倾向。
4、性格特征。个性特征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在精神疾病发生前,有某些性格特征,不同性格特征的个体,易患不同的精神病。
二、健康教育
1.从儿童时期就进行培养教育,使孩子养成性格开朗,乐观向上、忠诚老实、讲文明、懂礼貌、通情达理的气质。不要过于溺爱,要孩子不断克服胆小任性,自私、好胜的不良个性,以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2.在社会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学习、工作、恋爱、婚姻、家庭及邻居关系,碰到问题正确对待,冷静的处理,不感情用事,遇到难解决或想不通的矛盾,可找领导、好友或亲属帮助,争取矛盾妥善的解决,及时的缓解苦闷,尽快消除烦恼,不要遇事苦思冥想、不要整日忧愁丛生。要不悔恨,不嫉妒、想的高、看的远、以免精神遭受创伤。
3.工作劳动之余,多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加强政治时事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五讲四美三热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适当参加文体活动,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不赌博、不听黄色歌曲,不看黄色小说,遵纪守法、争取成为对四化建设有贡献的人。这样才能心情舒适、胸怀宽广,增强躯体和精神的免疫力。
三、家庭面对精神病的措施
家属要善于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应对。如病人开始出现睡眠问题,情绪不稳定,烦躁易怒,或发呆发愣,或是突然拒绝服药,这时就要注意了,上述表现不一定都是复发的现在,但家属应尽可能的了解原因,并及时向医生反映,让专业医生帮助去判断,以做到及时处理。而面对发病的精神病患者,家属应该做好以下几个保护自己的方法:
1、骗吃药即偷偷放药在精神病患者的食物上,但是家属需要很小心并且很累。
2、在家休息,房间的门需要关紧。
3、家属的电话一定要随身带并保持开机,预防精神患者发病出现过激行为,方便家属寻求帮助。
4、在家里,首先与精神病患者保持距离,不要让他感受到语言上刺激,特别是精神分裂患者。
残疾人logo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