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半月谈内部版》刊发的《恐老、厌老、骗老:一个扎心的事实》提到,许多老人购买高价保健品、治疗仪等被坑骗。调查显示,商家对老年人售卖高价产品的主要方法就是打亲情牌,无孔不入的关心,以及像儿女似的问候。在外人看来,这些暗藏猫腻的销售手段并不高明,许多老年人为何甘心被骗?其实,很多老人之所以购买高价保健品、治疗仪,购买的不是产品而是关心和问候,是一种精神消费。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得到满足后,更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成为新的民生需求。老年人精神消费的需求同样应该得到重视和满足。年轻人精神消费的渠道很多,在手机上玩网络游戏、打赏主播都是一种精神消费,而老人限于体力脑力等因素,精神消费的渠道却很少。市场上缺少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精神消费产品,相关的需求却被不良商家盯上,在向老年人提供精神消费服务的同时“搭配”高价保健品,形成了社会乱象。
谁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消费需求?恐怕,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来回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应该携起手来,为老年人提供一些公益性质或者商业性质的精神消费产品,让合法合规、价廉物美的产品尽快占领这块阵地,不要给不良商家留下可趁之机。(半月谈评论员孔德明)
好文回顾↓↓
当今社会,很多老年人不能乐享晚年,是一个颇为“扎心”的现实。
近年来,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老年人与社会脱节的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经济社会发展缺乏老年视角,使很多老年人不能够优雅地走完人生的“后半场”。
老年生活的狼狈,折射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欠缺。
(点击这里阅读全文)
来源:半月谈
评论作者:孔德明
主编:孙爱东
编辑:郑雪婧
好看的人才能点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