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成为人们获取健康信息的一个主要渠道。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年的22年对精神病的报道进行分析,探讨主流媒体如何构建与呈现精神病议题,以及这一呈现方式在22年间的变化。研究发现媒体对精神疾病的报道存在“事件性”报道的倾向,精神病患者在媒体中的形象被扭曲和妖魔化。
关键词:大众传媒;精神病患者;身份建构;形象建构
一、引言
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数据,我国15岁及以上成年人精神疾病患病率约为17%,重度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我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约万人,并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年至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增长了50%以上。中国精神病患者庞大的数量以及惊人的增加速度,已成为我国精神卫生领域一个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对精神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保障精神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利益,构建一个和谐的、充满人性色彩和人文关怀的社会是当下的重要课题。
精神病患者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徘徊于社会主流之外,长期被忽视、被误解。“社会歧视是影响精神疾病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精神病人因病产生耻辱感而‘讳疾忌医’,并且在病愈后回归社会时屡受排斥”[2]。而媒体作为健康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受众了解精神疾病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受众对于精神疾病的认知、改变公众对与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以及减少受众的偏见方面至关重要。媒体在相关报道中持怎样的立场,是否致力于促进公众对精神基本的正确认知,消除大众的偏见,将是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