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下,焦虑的父母和迷茫的孩子何去何从?
清北,似乎(就)是很多鸡娃爸妈的终极目标,但是,可能大多数鸡娃爸妈并不知道下面这组数据。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义。还有40.4%的学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其中最极端的就是放弃自己。这些特别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这背后的根源到底是什么?物质越来越丰富,为什么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贫乏和苍白?我在高校工作,是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是学校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学博士。我在高校除了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之外,非常重要的工作是自杀预防和危机干预。所以我接下来的话题可能有一点沉重。徐凯文,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01
以对。正是由于这个无言我知道最博大的爱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如天地之于万物,每时每刻都倾注爱心,但从来都没有要求回报。为人子女者总有一天会为人父人母,千万要记住,我们会长大,父母会变老,对爱的回报,永远不要太迟,也永远不要有所终结。 又是一个母亲节来了,我的妈妈又老了一岁。可是妈妈并不在乎这一年的岁月,她在这一天快乐着,因为终于可以看到儿女们的有所表示了。但是我觉得我们这些年轻人是可笑的,也是可恶的。在日常生活的大多时候,只有在这种特别的日子里,才想起父母的爱、才想起父母伟大、才会觉得父母的可爱。过了这天,这一切又会模糊了,那份爱,那个影就会如烟风散。我为自己所追求的形式所羞耻,也为自己可笑的行为感到无奈。我不知道这是母亲唯一的遗憾,还是儿女们永远的悲哀。我无权利教训大家,我只能告诫自己。但我真心诚意的希望过了这天,明天后天甚至每一天都是父母的节日,你们认为呢?母爱不是一天,两天。我们的回报也应该在每时每刻!母亲节的作文字篇2 有一个女人,她永远占居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她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索取和享用,却不要你任何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在梦里,我依稀中看见妈妈日渐消瘦的身影向我走来,一手拿着我爱吃的食物,一手拿着我喜欢的衣服。就在这突然而至的梦境里我的心好疼。因为我看到了母亲满脸的皱纹上带着的是幸福的微笑,那一道道岁月刻画下来的沧桑痕迹都化做了一种满足
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是我曾遇到过的一个个案。非常优秀的学生,以他的智力、性格、为人处事的情商,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优秀的学者。但是我们和他父母,和他所有的老师一起努力了四年,最终还是没有能够让他真正好转起来。这样的个案,我在过去三四年中经历了很多,而且越来越多,让我想到一个词,叫做“空心病”。“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我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把他们写给我、说给我的一些话,念给大家听: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到: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他们共同的特点,就像他们告诉我的:
“徐老师,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到哪儿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我过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02
不只是学生空心了。
今年7月,我和太太、女儿在毛里求斯度假,大约是北京时间14时,我的一位高校的学生给我发来一条 母亲总是默默地劳作着,如千千万万个家庭主妇。 母亲头发苍白,衣着朴实,宽容而乐观。 母亲母亲老了,我可以看见了她额头上的那几道皱纹皱纹,不很深,可是很明显。 回思这些,倍感自己为你做的太少,才深感这种爱的深广、温馨、清醇、持久、执着。 回想起母亲的岁月,似乎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个儿子的要求。平常的生活中,虽然有时有些唠叨。但她完全是为了我们好呀!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向您表达过什么,那不代表我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我希望生命没有终点,让我们能永远幸福的走在母爱的大路上。 那次和母亲闲谈时,妈妈很平淡的和我说,父母之于儿女就像是瓜与籽,永远只是瓜包含着籽而没有籽含着瓜的。我的心就在那一刻熔化了。我想大声的告诉母亲,不是这样子的,我心里永远都藏着你。可是我软绵无力,这句话是那么的没有厚度。我只能无言以对。在母亲面前我太多的时候是无言
06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
教育究竟是为什么?学校究竟是为什么?大学究竟是为什么?我先引用一下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在新上任时做的演讲。他对此做了一个回答。他说:
“北京大学能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一些什么样的力量,国家和民族需要北大做什么?这是北大的使命。”他讲完这句话以后,全场多人掌声雷动。但是我们好像早就抛弃这些了,我们认为崇高的东西不值一提,我们需要的是现在能挣到钱吗?但是学生已经不认可了,因为他们不缺钱。这是我们社会的价值观,我们认为能够挣到钱才是人生更大的赢家。曾经有一个学生,他退学的原因是,学习经济管理根本就不是他想要的。他高考填志愿想学历史的时候被所有人嘲笑,说脑子进水才会学历史。后来这个同学尽管经济学得很好还是要求退学。十一假期,我带学生们去了万安公墓,因为我要和学生一起找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在公墓当中看到了一个很独特的衣冠冢,这上面是一个老师叫尹荃。尹荃老师年去世,她没有子女。19年后她的学生为她在公墓买了墓地,写了这样的悼词:
“40年来,循循善诱,陶铸群伦,悉心教职,始终如一,无辜蒙难,备受凌辱,老师一生坦荡清白,了无点污,待人诚恳、处世方正,默默献身教育事业,终生热爱教师生涯,其情操其志趣足堪今人楷范。”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教育工作者在人生走到尽头的时候,有多少学生会对你有这样的评价或者肯定。我要说的是,教育本身是非常神圣的职业。但是如果我们把教育只是当作一个谋生的工具,当作获得金钱的一个手段,或者实现自己其他目标的一个过程的话,当然,这可以是一种选择,但是我会觉得我们似乎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07
教育,请许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
我在这儿还想提一个问题,这是我经过这些事情以后的思考。我跟那些空心病的学生交流时,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么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所以,这个大概是根本原因。我想问大家也问我自己:
“我们尊重自己吗?我们尊重自己的职业吗?我们有没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作是一种使命和召唤,去体会其中的深切的含义?作为父母,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哪里?我们有没有给孩子真正的爱和陪伴?”在这个买椟还珠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扔掉了很多东西。我们像婴儿一样,只追求即刻的满足。当我们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挣钱上,没有给孩子最好的东西——陪伴和爱,这时候孩子不出问题才怪。我们现在的咨询量成倍地增长,50%、%地增长,我们危机干预发生频率也是百分之百增长,孩子进学校之前他们就已经绝望了。所以作为一个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医生,我呼吁:
“真的要救救孩子!”他们带着严重的问题进入高校,进入大学,他们被应试教育,被掐着脖子的教育摧残了创造力。有一位研究生导师给我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一个学生做研究老出问题,都是非常小儿科的问题。这个导师找他谈话,问他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怎么办?这个学生是笔试第一进来的,他说:
“老师,那我把我犯的错误重抄一百遍。”。 母亲苍白的发丝拂过我的脸庞,于是我匆匆的伸手,抓到的却只是一把从窗外飞过的扬花。顿时的惊醒,让我想起自己是离开家乡在外地求学。还记得那一次的离开,疾驶的火车将母亲的影子拉的悠长悠长。看着车窗外她颠簸的脚步,我无言的沉默。眼泪不争气的滑过脸颊。在泪水里,我看到了很远很远的时候的母亲,小时候哄着小曲儿让我入睡的母亲,耐心的拿着勺子喂我吃饭时的母亲,为了我能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而日夜奔波的母亲…… 看着那些时候的母亲,面对这个日见苍老的背影,数着它额头上越来越深的皱纹。我才知道,母亲在走向黄昏。可母亲,你心里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我一无所知。自私的我只想留住青春的脚步,让它慢点再慢点,却忽略了您的岁月。慌然间我想起了一句话:我们要用角色互换的心情去照料他们,才会有耐心、才不会有怨言!我是不善于当面表达的人,深爱着母亲却从未说过“我爱你,妈妈!”我知道母亲的眼神,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动作,都包含着对我的深深的,无私的爱,可是我从来也没有表示过感谢,更没有说爱她,我不知道母亲是不是很失望?但是我会积极的努力的去表达,不能当面说,我就写,写书信,写E-mail,写文章。我想母亲一定明白我的心! 母亲总是默默地劳作着,如千千万万个家庭主妇…… 母亲头发苍白,衣着朴实,宽容而乐观…… 母亲母亲老了,我可以看见了她额头上的那几道皱纹皱纹,不很深,可是很明显…… 回思这些,倍感自己为你做的太少,才深感这种爱的深广、温馨、清醇、持久
一个研究生,用重抄一百遍的方式改正他的错误。我们这些孩子根本没有长大,还在小学阶段。教育干什么去了?我觉得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去做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我们要身体力行,做出榜样。我们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请许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人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