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玛莉亚恋母情结

案例分析 

  世界上最浓烈,最稳固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但是有些父母没有把握与孩子相处的界限,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出现“畸形”,最终给孩子的人生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19岁男孩深陷“恋母情结”,对妈妈又亲又搂

  张女士对于儿子十分疼爱,由于丈夫经常出差,所以儿子的日常起居都是由王女士一人独自料理。由于大部分时间家里都只有母子二人,所以儿子都是由张女士带着睡的。有时丈夫回来了,儿子也不愿意回自己的房间,坚持要和父母一起睡。

  也正是因为这样,儿子变得越来越依妈妈,对张女士形影不离。然而到了儿子19岁了,每每放假回家却还是想和张女士一起睡觉。张女士心想,孩子肯定是想家了,于是就答应了儿子。但是在陪儿子睡觉的这几天,儿子做出的举动却让张女士感到十分别扭。原来,儿子都19岁了,却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对张女士又亲又搂。张女士觉得十分不自在,可又不知道到底该如何拒绝孩子。

没有界限的母爱,终结出恶果

  其实张女士和儿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就是孩子出现“恋母情结”最明显的表现。而导致孩子出现这种表现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母亲错误的教育方法。

那作为母亲应该如何做,才能让孩子远离“恋母情结”呢?

1.父母的家庭地位不要失衡

  许多家庭都是丈夫外出赚钱,妻子在家带孩子。所以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更多,而这也就极易造成家庭教育出现“母重父轻”的现象。

  当父亲对于孩子缺少陪伴,孩子感到父爱缺失时,就会更加依赖母亲,更加渴望得到母爱。长期以往,孩子就很有可能出现“恋母情结”的表现。

.母亲不重视“性教育”

  大部分母亲都认为孩子还小,所以也并不介意和孩子之间发生亲密行为。但是作为孩子,他可能会因为对于女性身体出现好奇,从而想从母亲身上寻找答案。

  因此作为母亲,不要在孩子面前换衣服,或者裸露身体,而应该引导孩子,让孩子知道男女有别,从小就应该重视“性教育”的问题。

3.母亲过于强势

  大部分母亲对于孩子都有很强烈的控制欲,她们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听从自己的安排。但是在母亲过于强势的支配下,孩子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心理上都会对母亲产生依赖。长期以往,就容易让孩子的性格缺乏担当和责任感,甚至严重的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恋母情结”。

4.纵容孩子的过界行为

  “性教育”是大多数家庭回避提及的问题,所以大部分家长对于这个话题也是避之不谈。但是因为孩子对于“性教育”知识的一无所知,所以他们就极易出现对母亲的过界行为。

  但是大多数母亲这时都会因为孩子太小,而纵容孩子对于自己的亲密举动,从而导致孩子做出过界行为。

  作为母亲,一定要让孩子学会独立,要正确地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更好的成人成才。

心理咨询理论依据

恋母情结又称作俄狄浦斯情结。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借用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神话故事情节而自撰的术语概念。神话名称为《俄狄浦斯王》,描述俄狄普斯王子命中注定他必然杀死自己的父亲,娶自己的母亲为妻,他虽然终生小心,极力避免,但仍在不知不觉中犯下杀父、娶母两桩大罪,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情节反映了男孩爱母憎父的本能愿望,而女孩则有恋父情结,即憎母爱父的本能愿望,又称“伊赖克特情结”。人的这种本能愿望是从原始人的心理中继承下来的,不可避免,无法抗拒,永远留存在人类的无意识领域,它持续活动,以性本能为核心,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以致使人总是产生悔罪之感,因此,这种恋母或恋父情结,被弗洛伊德视之为宗教和道德的起因,由此则道德的起源自然是人类先天的无意识的生物本能一性欲。

主要内容

恋母情结原义指男孩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绪。后统指幼儿对异性父母的依恋、亲近,而对同性父母的嫉妒和仇恨等复合情绪。相传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子因应验一个神谕,无意杀死生父,娶母为妻。弗洛伊德借此论证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儿童在性器期(3~5岁)男孩出现恋母妒父的情绪,潜意识中想取代父亲独占母亲的爱,但因父亲比自己更强大有力,故心理上常以父亲自居,极力模仿父亲的行为和态度。到了青春期,这种冲动还会出现。直到有了性爱对象才会获得解决。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害怕父亲的阉割,而逐渐消除恋母情结。女孩伊谛普斯情结的产生意味着爱的对象从母亲转向父亲,这一情结在女孩意识到自己没有“阳具”时达到了顶峰。如不能很好得到解决就会成为未来神经症的根源。

新弗洛伊德主义批评恋母情结缺乏科学根据,弗洛伊德自己也承认许多人并未表现出这一情结,许多男孩和父亲、女孩和母亲感情十分融洽,毫无敌意。但他又说前一种情况是因恋母情结完全被压抑所致,后一种情况则是同性恋的表现。过分强调恋母情结等儿童早期经历在人格形成的作用,会导致忽视后期教育的意义,陷入早期经验决定论的境地。

本质

其实杀父娶母只是恋母情结的极端表现。恋母情结的本质是相似和互补。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迹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常以父亲或母亲作为自己的性欲对象,父亲爱女儿胜过儿子,母亲爱儿子胜过女儿。孩子也相应地作出反应,若是儿子就想占有父亲的位置,若是女儿就想占有母亲的位置。这些亲子关系和孩子间的相互关系所产生的快感不仅带有抒情的意味,而且也带有敌对的色彩……”。

恋母情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节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

理论起源

弗洛伊德在精神病患者身上发现,对父母一方的强烈妒忌反映能够产生足够的破坏力。这种破坏力能产生恐惧,并因此对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产生永久性的困扰和影响。由于时常在精神病患者身上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因此弗洛伊德假定这样的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弗洛伊德不仅假定俄狄浦斯情结是神经症的核心,而且试图在此基础上来解释其他文化中的复杂现象。

弗洛伊德年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爱情。也就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用来解释文化与社会的起源。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人类发展的早期,父亲拥有对其姐妹和女儿独占的性权利。于是儿子进行反抗,杀掉父亲并吃掉。由于感到罪孽深重,儿子压抑了对母亲、姐妹和他的女儿的性欲。乱伦禁忌和族外婚就是这样产生的。

弗洛伊德的这一普遍性结论遭到多方怀疑,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不能认同,因为没有任何证据来支持它。也有个别的学者(盖扎·罗海姆)认为,紧张心理产生于恋母情结家庭状况。在这种家庭中,儿子对其父亲反抗并不得不抑制对母亲的乱伦欲求,这种情况在所有社会都有发现,是乱伦禁忌和族外婚产生的文化根源。按照他的说法,任何否认此事的人类学家都是在抑制自己的恋母情结。但是有学者的研究认为,这种情况在母系社会是不会发生的。

本来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wh/1312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