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首先要修心
说到情志致病或疗病,首先要讲什么是情志。情志指的是情绪、
志向。中医上,有七情五志的说法。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
五志是:怒、喜、思、悲、恐。
如果这些情绪变化无常的话,就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
血失调,疾病就会发生。
七情五志根于一心,修身说到底在于修心,修心就是正心、正言、正行,因为身心一体,心不正是不会正身的,同时身不正也会导致心不正和脏腑不正,而大部分人的行住坐卧的姿势都是不同程度存在问题的。因为美的姿态是健康的前提,丑的姿势是疾病的温床。因为几乎99%的人常弯腰驼背,脊柱不正或半脱位,气血不通,所以养生首先要调整体姿。正心就是我们为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心地善良,否则正身就无效。实际上,健身之道也就是做人之道,处世就是养生。比如,一天到晚心平气和、眉开眼笑,就是在接人气了。在群体中放出开心快乐的信息,大家欢迎你,你就健康了。王阳明讲:“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也。”我觉着,真正拥有了这种胸怀,则不会不健康,不会不成功。
“智者不赌,善者不卜”“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知者乐,仁者寿”“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等等,这些名言警句都在讲着一个道理,即做人要堂堂正正、善良平和,这既是做人之道,也是健身之道。因为说到底,做人与健身是一体的。
孟子讲:“我善养吾浩然之正气。”文天祥说:“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正气就是纯阳之气,养正气就是做正事、做善事。
修心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态的平和、平衡。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免不了有种种疾病,除身上的疾病外,一切贪婪、愤怒、忧伤、骄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情绪都可叫做心病。我们平时往往只注意身病,而不太重视或曰不重视心病。实际上,身病的发生,大部分是由于心虚气弱,而心虚气弱主要是由于忧思、惊怒、心神不宁造成的。凡贪名、贪利、贪吃、贪喝等都可以招致疾病,贪之不得又会恼怒,因而导致气血耗损,风寒暑湿也都趁虚而入。这些疾病如果不从根本上治疗,虽一时治愈,而疾病的根源未去,仍随时有复发的危险。人们只知锻炼或补养身体,而不知安定思想,降伏烦恼,甚至有贪得无厌、纵欲忘身的,这时神志既然涣散,气血便失调和,会遭受疾病羸弱的痛苦。据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时候,可以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乙酰和胆碱,这些物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能把血液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相反,终日郁闷忧伤,就会使这种有益激素分泌紊乱,内脏器官功能失调,引起消化不良,血压升高,动脉硬化,甚至心脏病等。我们想要身体健康,要除病先要补气、养性、除烦恼,这样自然精气内充,抵抗力强,自然能够有病可康复,无病可健身了。如何补气?“理直气壮”即做人要读书明理,要心安理得,要依理而行,要懂理讲理。若此,理直自然气壮。
当一个人处于心平气和、情绪愉悦状态时,其免疫力功能和康复功能自然处于最佳状态,而在担心、悲伤、恐惧、愤怒等情绪中,几分钟所耗费的能量比一天体力劳动的消耗还要大。很多身病是来源于心病。身病好治,心病难医。如果心病不除,那么身体虽然练好,但是还会再出问题的。这和割韭菜的道理是一样的,根在苗子
总会长出来的。科学实验显示,生气的时候体内可产生出和毒蛇毒
液非常接近甚至相同的毒素来,而且生气忧愁、负面情绪可使免疫
功能衰退,使癌症及感染更易发生。
古语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精神世界其实也存在一个“同类吸引”法则。一个人的心念会以波的形式存在,这个心态波会像磁铁一样,能够吸收到跟它相一致的那些心念波。有人说,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诱惑多,大家活得都很累,能找出一个完全健康的人太难了。到底能不能找出来呢?能!就在我们身边,是谁?请大家看看那些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我们应向他们学习,婴儿是纯阳之体,他们不会说假话,想笑就笑,想哭就哭,对任何人不藏不掖,一视同仁。他哭一天嗓子也不哑,而我们讲一个小时话就觉得累。他一天能笑次之多,而成年人一天才笑7次,可能还有假笑、苦笑和皮笑肉不笑的笑夹杂其中。这怎么能健康呢?因此,我们要修心,应以婴儿为榜样,向他们学习。《圣经》中讲:“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的样式,断不能进天国。”可见,保持赤子之心是何等重要。
南怀瑾先生讲:“现在的人类,可怕的不是艾滋病,而是精神病,也叫做心理病。十九世纪对人类的威胁是肺病,二十世纪是癌症,二十一世纪的最大威胁是精神病,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非常快,也非常可怕,这个发展下去,把人类都导引到幻想、精神病的世界,可是你阻止不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比战争还可怕,比什么氢弹、原子弹还可怕。在这个地方要注意了。”南先生这段预言式的振聋发聩的语句,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深思警醒的。
7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是平衡状态
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应该是一种虚静、自然、平衡状态。这种平衡是全面的平衡,主要包括:身心的平衡、自他的平衡、进出的平衡、动静的平衡、劳逸的平衡等等,说到底是阴阳平衡。
古时的医生为什么叫郎中?就是要通过治疗使人的上下、左右、内外、身心之间,达到一种中和、和谐、平衡状态。为什么叫医生而不叫医病?是因为要通过医治使身体恢复到本来的生机和活力上,而不是仅仅“治病”而已。
中国的医术为什么叫中医?其主要的并非因中国的医学才叫中医。中医乃藏象、身心、内外之中介之意,乃使人达到中和之气,中和之境态。
天下万物皆是一阴一阳的,如一正一负、一明一暗、一左一右、一动一静、有形无形、心理生理、精神物质等等。阴阳怪气,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的气都是怪气,阴阳平衡才是正气、和气。“阴差阳错”,阴也差,阳也错,阴阳平衡为好。
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由经络藏象、阴阳五行等组成,核心是阴阳,是平衡。《黄帝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要,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比如,到底是静还是动更有利于身心健康,各有说法,争论不休。有的人说,生命在于安静。
可举出例子:乌龟常静,可活千年万年;又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也可以举出例子:运动力强的动物大都强壮。两种说法虽然各有道理,但都不全面。其实,生命在于平衡,在于动静平衡。比如说,身宜动,心宜静;外宜动,内宜静;昼宜动,夜宜静;春夏宜动,秋冬宜静;少宜动,老宜静;男宜动,女宜静等等,而许多人把劲使反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阳调,百病消。阴阳平衡就是要遵循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的基本规律。下面我再引用曾国藩的一段话,来说明身心合一、内外平衡对健康的重要性。
曾国藩说:“诚中形外,根心生色,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余气象未稍进,岂耆欲有未淡邪?机心有未消邪?当猛省于衷,而取验于颜面。”译成现代话是说,诚恳的心意表现在人的神色上,古往今来有道的人,淡雅谦和无不表现于面貌。我的气色没有变化,是不是欲望没淡化?算计心没有消弥?应该在心中猛省,从而才能表现在脸面气色上。
8实现平衡的根本法则是道法自然
人是自然的产物,人身小宇宙,宇宙大人身。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这棵树上结出来的一颗果实,应回归自然、道法自然、与道合一,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阴阳平衡状态。由于人类的无知和局限性,在自身发展中,正在不断地破坏大自然,与大自然渐行渐远,这实际上是在逐影而奔、饮鸩止渴、自毁前程。长此以往,人类的命运尚且堪忧,何谈人的身心健康?
下面我重点就起居、饮食和劳逸适度问题谈点体会。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的基本存在形式就是时间和空间,因此,养生主要是时间养生和空间养生。时间就是起居,空间就是饮食。我们经常讲:道德、得道、悟道等。道分天道、地道和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饮食法地道,起居法天道,做到这点才叫人道。天有三宝:日、月、星,为天干;地有三宝:水、火、风,为地支;人有三宝:精、气、神,这就是人道。其中精为地、气为天、神为人。也可说为三态:物质态、气态、能量态。无论是时间养生或是空间养生,说到底都是讲道。法自然,实质是借天地宇宙之力以养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首先,说起居。起居应法天道,讲顺时养生。一天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对应十二经脉和五脏六腑。一年有四季,人生也有四季,一天也可分四季。季与季、时与时,养生的要求是不同的。活动固然好,但过于剧烈、大量的活动是不好的,尤其是在老年、在冬季、在晚上大量并剧烈的活动,肯定是不好的。人是大自然进化的结果,基本的要求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果作息时间黑白颠倒、阴阳失序,肯定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举个例子:大自然是父母,人类是孩子。父母休息了,你还在乱喊乱叫、乱折腾;父母起床了,你却呼呼大睡,你能不受父母的呵责和惩罚吗?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身体是和宇宙同步的,如果违背了宇宙的规律,你的身体乃至命运就会受到摧残和影响。早睡早起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一年四季的要求也应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有所不同的。春夏应晚睡早起,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但这个晚睡,再晚也不应晚于11点。睡觉不仅有个时间问题,还有个结构优化问题和质量问题。有人说,一天睡够七八个小时不就行了吗?不是的,试问,同是播种,你冬天播种行吗?再如,你三天不吃饭,一顿吃三天的饭行吗?肯定不行。
第二,说饮食。饮食有一句格言说,你是由你吃的东西来决定的。摄取的食物能决定一个人的健康,这句话并不夸张。饮食应法
地道,大家一般认为,饮食就是指固态食物,其实不然。食物主要
有三种:固态、液态、气态。除了这三种外,还有其它的,比如感
觉不到的信息态、功能态、光态、磁场态等。在三态中,固态食物
当然重要,但比“食”更重要的是“饮”,即液体食物。比液态食物更重要的是呼吸,即气态食物,人活一口气,人有好的空气,可以精力旺盛,身体好,否则吃喝再好,没有空气,三五分钟就要你的命。《黄帝内经》第三篇《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讲: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即:如果天气清净,苍天一片的青蓝色,人的意志也相应地调治,顺从天气,阳气固密。虽有贼邪之气,也不能为害人体。当然,气也有不同的类型。比如,有在肾的先天之气,在脾胃的饮食之氣,在肺的呼吸之气,在性的修炼之炁和在心的争斗之气等。
瑜伽观点认为,肉体所需能量绝大部分是靠呼吸空气取得的,而不仅仅是食和水。现在好多人在练瑜伽,这是很好的。但瑜伽绝不仅仅是身瑜伽,还有声瑜伽和心瑜伽,其中主要的是心瑜伽。心瑜伽的真谛在于身心的合一,也就是约束心灵的变化,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现在死亡率最高的是癌症,其中肺癌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原因之一是慢性缺氧状态,空气污染,环境恶劣,绿色空间越来越少,身体有效摄氧能力低下造成的。这个问题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空气中不仅仅是氧,氧只占20%,而氮占70%,其它占10%,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光、色、声,紫、红外线,各种射线和电磁场等,都对人身有很大影响,这些叫宇宙能源,或叫气。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高能量的发射器和接收器。
在这里,我要简要地讲一讲呼吸或曰调息的问题。李谨伯先生认为,人类80%的疾病与呼吸有关,呼吸不当,为致病的重要原因。庄子中讲:“圣人呼吸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就是说,一般人的呼吸太浅、太急、太粗、太短。而呼吸越慢、越深、越细、越柔的人,他的寿命就越长。所以,无论从生理或心理下手,都必须调呼吸,呼吸改变不了,你的命运、健康、体力、胆识等都难于很好地建立起来。调息与调身、调心息息相关,息字本身就是由“自心”组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讲,“同呼吸,共命运”这句话,我们当有新的理解。调息,当然行住坐卧都可以调,但最主要的应该是禅坐这方面,历朝历代的许多名人志士都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实际上,如果你每天坚持禅坐的话,比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能更快地让你的身体发生转变,获得健康。
当然固态、液态食物都很重要,缺一不可。液态食物总体上应少喝酒、少喝饮料,多喝白开水。现在水污染也很严重,因此,如何喝水、喝什么水,也大有文章可做。还有,喝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应提倡干湿分吃;吃饭时不应大量饮水,这样会冲淡胃液;不能一次饮水太多等等。至于固态食物,总的原则应多吃食物,少吃食品,尤其应少吃精加工食品,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讲,加工一层,破坏一层,污染一层,精加工食品会使食品无法保持细胞的活力,这是全息理论的道理。至于说到胡吃海喝,那是另一个问题了,这里不再多讲。
讲到要吃什么食品,也要讲究时间、空间。从空间上讲,要多吃当地的;从时间上讲,应多吃当季的;还要注意多吃批量生产的,因为批量生产的食物被污染的几率低一些,吃污染可能低的食物比吃营养高的食物更重要。
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是有道理的。早、午,阳气上升,消化能力强;晚上吃多了消化不了,影响睡眠,还会做梦。总体讲,不宜吃多,七八分饱,不宜太快,应细嚼慢咽。食不言、寝不语就是这个道理。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肯定不好,一边吃饭一边训孩子,或一边吃饭一边吆五喝六、五吹六拉,都是犯忌的。食物是分温、凉、寒、热四性的,是分碱性、酸性的。一年、一天是分四季的。身体是分阴阳、虚实的。没有对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完全合适的食物或药物。比如,冬吃萝卜夏吃姜,晚吃萝卜早吃姜,为什么?为什么夏天不能多用冷饮、多吃凉东西?为什么冬天不能多吃太热的东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天应多出汗,不能多用空调,尤其空调温度不能太低,应通过出汗来清仓排毒。冬天不能太出汗,冬天宜藏,否则会能量流失。这些道理在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应有尽有,详尽毕至。关于劳逸适度问题。过劳不好,过逸也不好,甚至过逸对人健康的损害比过劳更大。更不能放逸、纵欲。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是一种理想的最高境界。“时中”,讲的是时时处处调到中和的状态,而没有固定不变的中,没有标准答案。“乐在其中”也含有处在中和状态是最快乐的一件事情的意义。唐代开始设立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就是要把官员的工作节制到一定度上。如何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弱者不行,强者也未必行。只有适者才不仅能生存,而且还可发展,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身心健康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平衡,或者叫合一。根本的是天人合一,展开说是四合一,即身心合一,自他合一,天人合一,知行合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