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毅教授儿童青少年双相抑郁治疗

年中国情感障碍大会暨第四届东亚双相论坛于8月18日-8月21日在安徽合肥召开。在19日下午的双相障碍高峰论坛上,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郑毅教授给我们带来了题为《儿童青少年双相抑郁治疗》的精彩报告。

儿童青少年双相抑郁属于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BP)的范畴,治疗儿童青少年双相抑郁,理念是关键,诊断准确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疗效。很多复杂的疾病都源于儿童青少年时期,因此早期的准确诊治非常关键。

      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并不少见

各种调查显示:12岁以下的儿童精神科门诊病人中,16%为双相障碍。因缺乏流行病学研究,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患病率并不是很清楚,被认为与成人相似。医院青少年精神疾病住院病人中,20%为双相障碍。一项研究发现20%的服刑青少年符合双相障碍诊断。然而,只有不到10%的精神科医师曾诊断过儿童期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疾病特点

双相障碍发病年龄较早,通常为15-24岁。尽管双相障碍发病早,但诊断却十分困难,加之发病初期症状不典型,通常在发病后5-10年后才能得到确诊。双相障碍病人自杀风险高,1/3尝试过自杀,最终10-20%死于自杀,其中又以儿童青少年自杀比率最高,年轻患者首次确诊后第一年内容易发生自杀。

此外双相障碍造成的躯体疾病风险和疾病负担也较大,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15-44岁年龄组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减少的前10位精神疾病中双相障碍排第三位。中国各种疾病负担中,双相障碍排第13位。

      儿童青少年双相抑郁的概念及诊断现状

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在概念上与成人无异,但在“抑郁”的表现上存在一定差异。儿童的双相抑郁出现“三低”的很少,主要以冲动、激越、闹、烦等为主,而且儿童双相抑郁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共患更多。在双相障碍的转换过程中,儿童青少年患者的规律与成人相似,不过儿童青少年的混合发作与快速循环可能更多见。

目前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诊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专门的儿童精神科医生。这就导致了患者流向普通精神科门诊最终被诊断为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其实其中很大的一部分病人都是双相障碍。儿童时期的心理障碍并不会因为长到18岁就一下子消失,其中的大部分问题在成年后依然存在。之前的诊断总把儿童与成人割裂开来,所以许多儿童精神问题被误诊和漏诊。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这一点,成人多动症、成人孤独症的诊断也被普遍接受。ICD-11和DSM-5中取消了“特发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及行为障碍”分类,使儿童青少年诊断和成人诊断融为一体,这样就明确了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诊断在什么位置,应该如何处理。也就是说,儿童双相障碍不需要单独诊断和分类,应该和成人一样。

      DSM-5:双相障碍与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

DSM-5中的双相障碍包括双相Ⅰ型障碍、双相Ⅱ型障碍、环性障碍、物质/药物引发的双相及其相关障碍、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双相及其相关障碍、其他特定的双相及其相关障碍、未特定的双相及其相关障碍。这些诊断完全适用于儿童青少年,其中的一些变化也更符合儿童青少年的特征:共患问题、混合问题以及快速循环在儿童青少年中较为多见。

DSM-5中有一种新增的抑郁障碍亚型叫破坏性心境失调障碍(DMDD)。主要指以严重反复的发脾气为显著特征,首次诊断不能早于6岁或晚于18岁,症状多发生于10岁之前的一种儿童青少年时期特有的抑郁障碍。这是一种为防止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被误诊而设的诊断。以前的双相障碍会把儿童的兴奋、吵闹、激越、烦躁诊断为躁狂,但实际并非如此,有些儿童的“闹”是一种抑郁的“闹”。在双相障碍的诊断过程中,国外出现了向双相倾斜过度的趋势,所以添加了这一诊断防止诊断过度。儿童青少年吵闹、兴奋、破坏冲动的背景是不高兴、不愉快,所以不能因为孩子“闹”就往躁狂方面去考虑,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

DMDD在精神科门诊的儿童中很常见。儿童青少年6个月到1年期间的患病率可能介于2-5%之间。男孩和学龄儿童中的患病率可能高于女孩和青少年。因DMDD相关症状就诊的大多是男孩,这与双相障碍不同,双相障碍的患病率没有性别差异。

由于DMDD的症状有可能随着儿童发育成熟而有所变化,诊断应限于已得到证实的年龄组(7-18岁)。大约半数严重、慢性易激惹的儿童在成年期有发展成为单相抑郁和/或焦虑障碍的风险。

经典的双相障碍和DMDD也可根据年龄相关变异而区分。双相障碍在青春期前患病率很低(1%),而成年早期的患病率则平稳增长(1-2%)。DMDD在青春期前较双相障碍更常见,成年后增长逐步减少。

DMDD的核心特点是慢性的、严重的易激惹。这种严重的易激惹有两个重要的临床特征:①频繁的情绪爆发,一般由受挫引发,可表现在言语或行为上(如针对物品、自身或他人的攻击),频繁出现(1周至少2-3次)至少1年,且在2个以上情境,如家里或学校,与发育水平不协调。②严重易激惹还包括发作间期慢性、持续的易激惹或愤怒情绪,这种易激惹和愤怒情绪几乎在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出现,而且能被儿童周围的人所感知。

DMDD应与其他的相关疾病仔细鉴别,尤其是儿童双相障碍。事实上,DMDD加入到DSM-5诊断中正是为了强调对有慢性、持续易激惹的儿童和经典双相障碍的儿童进行恰当的区分和治疗。如果DMDD被误诊为双相,那么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就会变得十分复杂;如果只是抑郁,那么药物的使用就简单多了,所以诊断一定要准确。

临床数据

例的大样本调查发现,13-18岁的青少年中抑郁症或恶劣心境的患病率非常高,女性为15.9%,男性为7.7%。其中可能存在诊断错误,有许多可能属于双相障碍的范畴。

医院年7月至年6月间,出院时年龄18岁,诊断为双相障碍患者共例,总住院次数次;例患者双相障碍诊断的总体一致率为66.7%(例),也就是说超过30%的患者在入院时未被诊断为双相障碍而在出院时诊断变更为双相障碍。儿童双相障碍症状不典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较常见,诊断稳定性主要受住院次数、幻觉妄想症状及躁狂状态影响。

回顾性研究表明,60%以上成人双相障碍在20岁前首次发病,10岁前首发者占10-20%,最早发病年龄为2岁!调查显示,成人BD在确诊前10年就有明确症状。分析显示,近10年美国青少年双相障碍诊断上升了39倍,而成人则只上升1倍。这也提示了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诊断十分混乱,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流行病学发现双相障碍的特征是:年龄小(平均12.8岁),男孩多(66.5%),与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共病高(32.2%)。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首次发病有低龄化倾向。

      临床特征

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临床特征更为复杂。

虽然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概念与成人一样,核心症状也与成人相同,但临床表现并不一样:儿童青少年混合状态多,以抑郁、躁狂和混合状态首发的大约各占1/3;症状表现受身体、情绪与认知发育影响;共病使表现复杂化。

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不同于成人抑郁的“三低”表现。儿童抑郁状态可能表现为易激惹、发脾气、焦虑、恐惧或行为问题;精神病症状中幻听多见,妄想少见;快感缺失和精神运动性迟滞少见。青少年抑郁发作可能表现为郁闷、不开心、难以从面部表情看出抑郁情绪;容易出现睡眠和食欲紊乱;更多攻击、破坏甚至暴力行为问题;病期长达数月到数年属慢性病程。

所以儿童青少年中,不典型抑郁多,躯体化症状也很多。以睡眠过多、食欲增强和体重增加为特征的“不典型抑郁”多起病于青少年时期。70%的患儿至少有一种导致功能损害的躯体症状,以头痛(50%)、胸痛、胃痛、腹痛、震颤、眩晕、视力模糊常见。

儿童青少年躁狂发作以易激惹(Biederman77%、Masi44.9%),伴随攻击或自伤为核心症状,典型的轻躁狂状态不突出,而是表现出夸大的特征(很自信、有抱负、在同伴面前专横、违抗权威人物)。患儿精力充沛、活动过多可能与个人强烈的兴趣爱好相结合,长时间做一件事情,如上网、玩游戏、电话聊天等,而较少参与社交;思维奔逸、言语增多,也可能言语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类似思维破裂;过分







































专科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北京中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wh/184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