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老师讲精神病理学第三篇精神症状选编

phobia恐惧症

I.M.Marks()用4条标准定义恐惧症:①害怕与处境不相称;②不能用解释说理消除;③控制不住;④导致对所怕处境的回避。这四条之中,只有①、④两条是必要的,因为不到恐惧症程度的害怕,解释说理同样不怎么管事,也控制不住。不少人怕狗,你告诉他,我们家的狗不咬人,他还是怕。不少人怕死尸,解释说理也不起作用。这些人并没有恐惧症。

作为临床评定标准,恐惧症照例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痛苦和(或)社会功能障碍,否则,他们就不会求助于医生。

社会功能障碍是回避造成的。实际上,健康人和恐惧症者最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此。人生有很多事情不硬着头皮去干是不行的。这条生活的真理教育了我们,叫我们去面对现实。经过锻炼,恐惧总是可以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而不大碍事的。恐惧无需消除,也消除不了。古人说,君子有三畏。什么也不怕的人至少是不健康的人,也许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种人。

强烈的恐惧是痛苦的,这痛苦相当一部分来自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因此,最好把恐惧症的临床标准规定为如下的三条:①害怕与处境不相称;②害怕时很痛苦,往往伴有显著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③害怕导致回避,从而妨碍了社会功能。

还有两条很有用的参考标准:①过去不怕或怕得不厉害,现在怕并且怕得厉害。这一条对诊断并不必要,可一旦存在却是很灵验的。②自认怕得不应该、不必要,甚至生怕医生或别人笑话他。这一条也不必要,但它生动地表现了病人的心理冲突。

w.A.Agras等()的流行学调查发现,恐惧症的患病率为7.7%,而社会功能明显受害的恐惧症为0.2%。这两个数字生动说明,诊断标准不同,患病率之差可达近40倍之多。

恐惧症最普遍且最重要的人格特性是依赖。依赖的严重程度与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

恐惧症的具体表现是非常多种多样的。精神病学词典收录的带phobia的词条在一百条以上。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广义的社交恐惧症或见人恐惧症。这大概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①我国人特别爱面子,所谓耻感文化嘛;②许多父母和老师不重视对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③帝王时代礼教残余对男女社交的禁锢以及强调尊卑、长幼和等级。

恐惧症多起病于青年期。最常见的形式是在一对一的社交场合下产生强烈的恐惧,以致回避社交。少数病人特别怕领导,或者怕某几个特殊的人。某男病人与女人单独交往时虽然有些紧张但“还能坚持”,一旦有第三者闯入便害怕得不得了。严重的病人头晕、震颤、呕吐甚至昏倒。有些病人怕脸红,有些病人怕看人家的眼睛,怕与人视线相遇,有人则控制不住地用“余光”看人或物,有人怕别人怀疑他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坏想法,有人怕在别人面前打嗝、放屁,有人怕当众出洋相,怕口吃或举止失礼。还有人大小便时特别怕人看见,总之,各式各样。

自己实现的预言(参看“心理冲突”条目)很常见。病人愈是害怕什么,偏出现什么,预言似乎十分灵验。

已有多种不同的理论解释社交恐惧症的发生,如精神分析、条件化和学习学说、认知学说、自我举荐学说(self—presenta—tiontheory,M.R.Leary,l)等。但是,不管理论怎样分歧,临床事实却不可忽视。如果特殊的处境、偶然的事件和缺乏社交技巧等起着主要作用,则治疗效果好,甚至自然缓解。如果病人的人格问题严重,甚至有人格障碍,则治疗困难,短期治疗难收显著疗效。因此,临床学家必须重视和详细了解病人的人格。

当然,社交恐惧症几乎总是会好的。一般地说,到了中年以后,严重的社交恐惧也会减轻些。但病人所付的代价太大了。心理治疗就是要把病程尽可能地缩短些。

povertyofspeechcontent言语内容贫乏

这是精神分裂症一个很重要的症状。从表面上看,言语内容贫乏表明病人的观念是贫乏的,思想是空洞的,但深入一层便不难看出,这里隐含着情感意志的障碍,脱离现实,甚至人格的改变。

严格地说,只有当病人的语量正常甚至略多于正常时,我们才能说言语内容贫乏。

正常人在一般交谈中说些什么呢?天气和物价,个人和家庭生活,健康状况,人际交往,工作和学习,电视和报纸上的东西,等等。如果病人完全不谈这些,那恐怕很成问题。

凡人不是不可以谈哲学,但不论是个人的体会或见解,还是对某种哲学的评论,总是说得比较明确,使听者可以理解。当然,我们也可以谈未来,但推断总得有些根据,谈美好的前景体现说话人的向往,谈灾难则流露出说话人的忧虑,如果这些都听不出来,就只能视之为空洞。照例,在内容贫乏的言语中,措辞不当、立意含糊、毫无主题等总是很明显。

prejudice偏恶(偏见)

G.W.Allport(,转引自Meissner,)所下的定义:prejudice是“建立在错误且不易改变的概括的基础上的憎恶(antipathy)”。按照这个定义,偏见是偏恶之不确切的译名。

首先要区别两种不同的偏恶:群体的和个人的。群体所共有的偏恶,例如种族偏恶,属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领域,本书不讨论。偏恶有两个对立面。其一是,重证据,不作急剧概括,遇到与概括相悖的事实便修改看法。其二是偏好(preference)。容易形成偏恶或偏恶严重的人,这两个对立面往往都不明显。

其实,人没有不偏的。除了某些特殊的偏好(例如病态的性偏好)以外,偏好并不妨碍人际关系。你偏好吃甜的,我偏好吃辣的,我们完全可以是朋友。即使“嗜痂成癖”,只要不当着人家的面吃,也不碍事儿。偏恶却不然,它几乎总是妨碍人际关系。偏本身并不碍事,偏恶却意味着厌恶别人的偏,这就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认为某地人狡猾,某地人好斗,某地人爱占小便宜,都属于偏恶之列。根据外貌而断定人的性格如何不好,如“尖嘴猴腮”、“鹰钩鼻子”之类,显然带有偏恶性质。对于一个人,仅仅根据他的某些言行便盖棺论定地作出全盘否定的评价,也带有偏恶性质。可见,偏恶实在是很常见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惕。

偏恶与偏执人格、偏执性障碍、强迫人格以及强迫症都有密切关系,尽管偏恶本身并不一不定是病态的。容易形成偏恶是一种不可取的性格特性。

人们往往认为强迫症病人过分爱干净,因为病人每天洗手无数次。其实,这种病人除了洗手以外,其他方面很不讲卫生,他们长期不洗澡,或不洗头,或不换衣服,或房间很脏却从不打扫,这说明病人所谓干净和脏,与一般人的观念根本不同。实际上,强迫性洗手的病人对某种“脏”有偏恶。

偏执人格者对具有某些特点的人有偏恶,以致对很多人信不过、合不来。

preoccupations先占观念

我们的头脑里总是会有某些观念占优势或居于统治地位。假如数不清的各种观念“每人一票”,我们就会无所适从。

本书视优势观念(dominantidea)为同一类群的人头脑里占优势的观念。“三句话不离本行”是职业性优势观念的产物。高中毕业班学生的优势观念是高考,大学毕业班学生的优势观念是就业或考研究生,而煤米油盐往往是家庭主妇的优势观念。听说要提升一批高级职称的技术干部,这事便成了不少人的优势观念。热门话题也是优势观念的产物,例如不久前大家都在谈论上海世博会。

如果“优势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的而非群体的,我们便称之为先占观念,但不包括妄想和超价观念。正是由于它的个人性,先占观念可以是心理冲突的体现和产物。病人苦于不被人理解,又有点觉得自己“是不是太自私”,却无法不想它。当然,孤僻这个特性比较突出的人并不因其先占观念而感到有什么苦恼。

先占观念是一个有用的描述性术语,因为它涵盖面很广,既可以是短暂即逝的,也可以持续相当长久。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先占观念。举例说,我近来的先占观念便是抓紧时间完成这部书稿。先占观念是不是病态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分享性。一个观念只要能与至少另一个人分享,就很难说它是病态的。有人的先占观念是高度分化的,“人生难得一知己”的慨叹大概与此有关。

(2)可行性。某些观念其所以如此占据着我们的心灵,是由于我们渴望把它付诸实践,使它变成现实。如果只是一种幻想,它大概不会老是纠缠不已。问题在于,自认并非幻想可又似乎行不通,这就叫人苦恼了。

(3)排他性。如果先占观念垄断了一个人的思想,其他一切都被排斥,那就容易表现为精神障碍。

(4)持久性。显然,短暂即逝的先占观念并不碍事,只要不是一个接一个,没完没了。

Preoccupation一词有两种语法形式,汉译也应有所不同。一种是可数名词,常用复数名词,已如上述。另一种是作为不可数名词用,无复数形式,汉译当视语境而异。Delusionalpreoc—cupation指病人的思想和态度总是离不开他的妄想,可译为“妄想性盘踞”。Hypochondriacalpreoccupation指病人满脑子疑病观念。不仅如此,疑病观念也决定着病人的生活风格和行为倾向,医院看病,但并不遵医嘱,即所谓doctorshopping,去医院就像逛商场一样,只看不买;病人还喜欢阅读医学书刊,往往错误地往自己身上套,似乎书上说的他都可能有,如此等等。Obsessionalpreoccupation指某些强迫观念老是盘踞在病人心里,挥之不去。社交恐惧病人总是想方设法回避社交,英文书上说Thepatient’Spreoccupationisavoidanceofsocialinter—course,此处preoccupation意为全神贯注之事或当务之急。

教科书和作者们的症状清单上没有preoccupation一语,与上述一词两个语法形式有关。严格地说,preoccupation并不是症状。由于英文作者在描述精神障碍时常用此词,所以收录于此。供初学者参考。

primitivereaction原始反应

原始反应的概念是基于心理的发展阶段或层次学说的,对后者作出重要贡献的医生有H.Jackson、P.Janet和E.Kretschmer等人(Jaspers,)。在突然而严重的刺激作用下,可出现高层次心理活动的抑制或紊乱以及低层次心理活动的脱抑制。

就外在表现的描述而言,原始反应有以下一些主要的形式:

(1)盲动。例如,面临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人们可能盲目地狂奔喊叫。

(2)不动。突然的刺激可以引起抑制性反应,其极端形式类似动物的假死。抑制也可以是局限性的,例如下肢不能动或说不出话。

(3)模仿。大家都知道,猴子喜欢模仿。可见模仿是一种低层次的活动。在“与文化密切相联系的综合征”条目中提到的模仿症便是一例。

(4)全身不规则的抽动发作。

(5)情绪爆发。大哭,狂笑,大怒大骂等,也可伴有攻击破坏行为。

原始反应持续的时间是短暂的,从若干分钟到几个小时是通例,少数可延续一两天之久。如果3~4天不见缓解,症状总会起变化,否则,根本就不是原始反应。

原始反应一语不宜滥用,诊断要考虑四点。首先,必须有显著而重大的事件作为诱因。其次,除原始反应外没有其他精神障碍。精神病人在患病后出现的具有原始性的各种言行或症状都不能视之为原始反应。第三,如果反复发作,并且后来没有重大刺激也发作,那就不能简单地视之为原始反应,而要考虑是不是歇斯底里或其他病的一种表现。第四,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和器质性病的早期可能出现“原始反应”。多年前我在急诊室见过一例“原始反应”,病人在家长责骂发生冲突后大哭大闹继之以抽风样发作,一般性处理后恢复常态,但没过几天出现典型的躁狂状态。

原始反应可伴有意识障碍或意识改变状态。当时的体验却各式各样:“异常的宁静”,“头脑里一片空白”,或者惶惑、恐怖、痛苦等等。

pseudodementia假性痴呆

假性痴呆是一个不精确的概念,并且一旦诊断明确,也就不用这个术语了。顾名思义,假性痴呆指类似痴呆的临床相,但实际上并不是痴呆的病例。然而,所谓类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生的精神病学知识和经验以及观察检查是否细致。经验不足的医生认为很像痴呆的病人,在经验丰富的医生眼里也许根本不像。如果离开临床而进入病因和病理的领域,痴呆与假性痴呆的分界线更加站不住脚。因此,有人(B.Mahendra,)主张放弃这个概念,认为它是不合逻辑的和使人误解的。

刚塞综合征算不算假性痴呆?这个问题并没有多大意义。只要在精神科临床干过几年的医生,恐怕谁也不会把它跟痴呆混为一谈。还有一种情况叫做歇斯底里幼稚症(hystericalpuerilism),病人表现像幼童一样,自称4岁或5岁,逢人便叫叔叔阿姨,要吃糖果或要玩玩具,以及诸如此类的表现。但与此同时,病人却保留了许多成年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很容易就看得出来。这种病例也不会被误诊为痴呆。

确有临床意义的情况主要是50~65岁的抑郁症病人,如不仔细检查观察,难免误以为是痴呆。医院统计,在老年前期的“痴呆”病人中有10%~15%为抑郁症及其他精神障碍(转引自Mahendra,)。

抑郁心情先于认知功能损害是一个鉴别要点。可惜,多数病例的认知功能损害是和心情抑郁同时出现的。值得注意的是,认知功能损害常常比抑郁更突出,二者不成比例。这提示,只要病人有心情抑郁,我们就要想到所谓痴呆是不是抑郁所致。再者,抑郁心情显著改善并不伴随着认知功能的立即恢复,“痴呆”常常要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问才恢复。因此,不宜过早下结论。类似痴呆的抑郁症与Alzheimer病的鉴别可列举如下:

项目

类似痴呆的抑郁症

Alzheimer病

起病日期

较精确

不能精确确定

症状存在时间

相对短

已经较长时间

发展

主诉

常诉苦脑力不好

很少诉苦

自我评价

病人夸大他的失败

即使微小的成功病人也感到高兴

关于认知功能缺陷病人可说得相当仔细

病人的叙述含糊

病人强调脑力不好

病人掩盖缺陷

即使任务并不困难病人也不作努力

病人挣扎着去完成任务

病人并不努力去记住事情

病人依靠纸条、笔记、日记和日历等去记住事情

与人交谈总是谈到他非常痛苦

对精神障碍不关心

有整个心情和情感生活的改变

情感肤浅,心情不稳定

夜间功能障碍加重的情况少见

常有夜间功能障碍加重

“不知道”的回答是典型的

通常是近似的或错误的回答

常有某些时间段的记忆脱失

很少见

在完成差不多难度的任务时表现差异很显著

对同类任务完成得同样差

据C.E.Wells,年,转引自Mahendra,年

最后还要提一点。据Wells(同上),在抑郁性假性痴呆病人中,大约一半病人有大脑损害的某种证据。可见,神经科和实验室检查阳性并不能证明“痴呆”一定是真的。

psychomotorsymptoms精神运动性症状

人类肌肉收缩所引起的活动可以清楚地分成两类:一类叫做运动,包括从最简单的肌肉抽动到复杂的反射性协调运动为止的所有活动,都可以用神经肌肉的生理学加以说明;另一类叫做行为,尽管多种多样,但行为总是体现了行为者的意图或目的。因此,都是心理学地可以理解的。然而,精神病学所研究的人的活动有很多是介于上述两类之问的过渡形式以及两类活动的混合形式。Jaspers称这种活动为精神运动性活动(psychomotoractivities)。他认为,生理学和心理学两者都无法对精神运动性活动作出令人满意的说明或解释。迄今为止,我们还只能对精神运动性活动作出部分的和不充分的说明或解释。我们所能做的在很大程度上限于对这些活动作出尽可能准确的描述,研究它们的动态以及它们与其他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在第9章9.2精神运动性障碍那一节里,我们曾试图对它进行维度分析,可供读者作方法上的参考。

psychosexualdisorders性心理障碍

必须把性行为看做整个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把它从人性中分离开来。一旦分离开来,性就被丑化了。道学家对性讳莫如深,在性行为和不道德之间划一等号;鼓吹性的“彻底”解放者把性从文化中孤立开来;二者形异实同,都是非人性化的做法。分析地说,性行为有三种功能:从现象学上说,性行为是对人生的一种体验。从生物学上说,性行为指向创造新生命。从社会意义上说,性行为意味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性心理障碍的主要标准是它不利于或妨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ICD一10将性心理障碍分为三大类,现分述如下。

(一)性身份障碍

病人对自己的解剖性别感到痛苦,同时渴望改变性别。主要有两种形式。

(1)性别改变症(transsexualism)。大多数在童年有某些性身份问题,但当时并无痛苦,也没有改变性别的欲望。进入青春期后,病人对自己的解剖性别日益不满,感到不自在,终于感到痛苦。为了确诊,这种情况持续存在至少两年,并且不是另一种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也没有形态学的和染色体的异常。多见于男性。有些病人用刀剪切割自己的生殖器。教育程度较高的病人主动就医,要求激素治疗或行手术改变性别。病人喜穿异性服装,但只是为了改变性别,穿戴异性服饰时并无性兴奋和性高潮,这与异性服饰症不同。现代外科已经能够改变性别,但手术后并不易为人们所接受甚至受歧视,病人仍然苦恼。

(2)童年性身份障碍。通常在学龄前开始。无论如何,只有在青春期前发生才能用此诊断。病儿对自己的解剖性别感到持久的痛苦,同时渴望改变性别。病儿厌恶甚至拒绝穿符合解剖性别的衣服,偏好异性服饰,行为也具有异性的性特色,如男孩喜玩娃娃,过家家。但只有行为反常者不能用此诊断。进入青春期后往往自发缓解,只有很少数成年后有性别改变症,但有一半左右的男孩后来成为同性恋者。

(二)性偏好障碍

性偏好很普遍,只有符合下述两者才能诊断为性偏好障碍:①正常性心理有缺陷。例如,对完整的异性不感兴趣;能够引起多数人性兴奋的刺激对病人不起作用;不能与异性进行正常社交和性交;②性偏好不被社会所接受。

性偏好障碍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

(1)恋物症(fetishism)。用无生命的物体作为引起性兴奋和得到性高潮的刺激。最常见的是异性的服饰用品或身体的一部分(如头发)。另一类常见的刺激物具有特殊的质地,如橡皮、皮革、毛皮、塑料等。病人要达到性高潮必须使用所恋之物,是诊断的一个必要条件。以物件作为辅助手段而进行正常性交者不诊断此症,恋物性幻想也不诊断此症。本病几乎只见于男性,常因偷窃行为而被捕。

(2)异性服饰症(transvestism)。又称恋物症性的异性服饰症。穿戴异性服饰是本病患者得到性兴奋和性高潮的主要甚至唯一方式。通常不限于异性的个别服饰,而是从头到脚整套异性服饰才能使病人满意,此与恋物症不同。有些病人戴假发,使用全套女性化妆品。一旦达到了性高潮,立即脱衣卸妆,这一点与性别改变症者不同。几乎只限于男性。

(3)露阴症(exhibitionism)。本病只限于男性。典型的表现是:病人事先躲在隐蔽处,见有女性从远处走来时便开始准备,当女性走到可以看清面容时时,病人突然从隐蔽处走出来并把生殖器暴露给对方看,只要对方看见了病人便感到满足,没有任何其他进一步的行动便逃走。如对方大为吃惊或愤怒,如惊叫或怒斥,病人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病人知道自己不正常和行为不良,但感到控制不住。部分病人以此为唯一性满足的方式,另一部分同时还保持着婚姻生活。夫妻不和以及其他生活事件造成的苦闷可以诱发或加重此症。

(4)窥阴症(voyeurism)。满足性欲的主要方式是背地里窥视男女性交、男友间的亲呢行为以及女性更衣沐浴。窥视本身可引起性快感和性高潮是诊断此症的必要条件。尽管被窥视者一无所知,但由于病人经常这样做.且窥视时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忽视周围情况,病人往往被抓。

(5)挨擦症(frotteurism)。特点是,在拥挤的公共场所,病人故意贴近异性,隔着衣服或露出阴茎与异性的身体摩擦以达到性高潮。多发生在商店柜台前和公共汽车内,故病人往往被抓。

(6)其他。以虐待异性或被异性虐待为达到性高潮的方式(sado—masochism)、与动物性交(bestiality)、童奸(paedophilia)、通过使自己窒息以达到性高潮、尸奸(necrophilia)等,形式很多,难以尽举,有些病人不只有一种性偏好障碍,可视为混合型。

(三)性取向障碍

主要形式即所谓同性恋,准确地说,应该叫做同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指以达到性高潮为目标的与同性发生身体接触的行为。据A.C.Kinsey(,参看《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潘绥铭译,光明日报出版社,),37%的男性在青春期以后至少有过一次达到了性高潮的同性性行为,4%的白人男性终生只有同性性行为。可见,所谓双性或兼性取向(bisexualorientation)相当常见。年美国精神病学会举行过一次民主投票,结果是:58%认为同性恋不是病,主张从疾病分类中取消;38%主张保留同性恋在疾病分类中的地位;4%弃权。因此,在DSM—III-R中已经没有同性恋的正式地位,而只在“其他性障碍”中以举例的形式提到“对自己的性取向感受到持久而显著的痛苦”,即自我失谐的同性恋。既然病人因痛苦而求助于医生,医生便无权拒绝给予帮助。可见,ICD一10仍保留同性恋,是合情合理的。

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不同之点是,手段可以目的化,即在作为手段的行为过程中行为人可以体验愉快或感到满足。内目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认为,手段之目的化是理解各种性行为异常的一个关键性概念。性行为是人的一种权利,同时,人应该对他的行为负责,因此,性行为也是一种责任,伦理考虑需兼顾这两者。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地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wh/54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