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家说?熙早
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很出名,
叫做“父母皆祸害”。
不少为人子女的在上面留言,
指责自己父母的种种不是,
有的言辞激烈,
有的经历悲惨,
仿佛父母都是披着“狼皮”的恶魔。
今天,我们就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1
豆瓣上最悲情的故事:
天津姑娘康莫哭诉自己的母亲,
她的母亲亲手把她送进了精神病院。
康莫武汉大学毕业后,
在香港读了研究生,
随后获得了欧盟的全额奖学金,
但是父母并不同意她出国。
“我妈说,如果出国就烧了我的书,把我送进精神病院”。
回国后的这些年,
康莫多次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
接受过电休克治疗,
也服用了大量精神类药物。
康莫尝试过前往外国工作,
但母亲坚持同往,
结果两人的签证同时被拒。
母亲告诉她,如果想去其他城市工作,
那她一定要陪同,两人可以租一套房,睡一张床。
如今,康莫朝九晚五地工作,不被允许;
出门见朋友,不被允许;
银行卡、身份证、学位证,全部监管;
每天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睡觉。
康莫在哭诉完后说“我无法想象天堂的样子,因为我在地狱太久。”
2
还有人在哭诉:有的父母以爱的名义,对子女进行勒索。
《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就有这么一个妈。
赡养父母,要樊胜美掏钱;
供养哥嫂,要樊胜美掏钱;
哥嫂买房,要樊胜美掏钱;
哥嫂的儿子,也要樊胜美供养;
没有钱?“那你就跟朋友同事借一借呀。”
借到朋友同事都怕了,
樊母就会拿出那句金句“他可是你亲哥哥啊,你这个没良心的。”
我们的父母都怎么了?
知乎上有人总结了一句话:
“这个世界有很多愚昧的人,
贪婪的人,歹毒的人,
心胸狭窄的人,狡诈多疑的人,
好高骛远的人,胆小怕事的人,
暴躁鲁莽的人,仗势欺人的人……
难道这些人做了伟大的父母,
这些劣行和缺陷就一夜之间消失了么?
不,不仅没消失,
反而在自己孩子面前最真实地展现着。
慢水煮青蛙似的伤害着孩子的感情,
身体力行地传递着这些品质。
孩子往往就是第一个或者最大的受害者。”
3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非爱行为”。
什么意思呢?
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
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
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
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比如说,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对话。
夫妻间或恋人间,一个对另一个说:
“你看,我为了你,放弃了做将军的机会,现在只能一辈子做士兵。”
父母与儿女间,父母对子女说:
“我为了供你读书,吃咸菜、喝稀饭,含辛茹苦去挣钱。”
这些话的“潜台词”就是:
你得按照我的意愿去做,
并去实现我对你期望的目标。
4
有的人,总结了《家长必备:如何毁掉自己的孩子》秘籍:
第一招是“让孩子觉得没了你不行”,
经常对孩子说:“要不是我和你爸,你会生活得这么舒服?”
第二招是“经常提起‘别人家的孩子’”,
经常对孩子说:“你看隔壁家的小王,人家哈佛毕业,你怎么就从蓝翔毕业呢?”
第三招是“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
经常对孩子说:“我砸锅卖铁,吃糠咽菜供你出国读书。”
第四招是“保持威严说话绝不和蔼”,
经常对孩子说:“怎么就生了你这个蠢东西?”
第五招是“决定孩子的命运”,
经常对孩子说:“你就考公务员,就这么定了。”
第六招是“学会迁怒于孩子”,
经常对孩子说:“老子天天加班这么辛苦,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第七招是“以谦虚的名义让孩子出丑”,
经常对孩子说:“TA啊,什么都不行,哪里行啊?”
第八招是“以抱孙子为最终目标”,
经常对孩子说:“你都二十好几了,什么时候生啊?”
第九招是“给孩子无形以压力”,
经常对孩子说:“我和你妈老了,不靠你靠谁啊?”
第十招是“经常强调自己是最懂孩子的人”,
经常对孩子说:“我是你妈,我不懂你谁懂你?”
…………
5
看着一篇篇哭诉的帖子,
儿女们都好惨啊,有一个网友还痛苦地写道:
“不得不说,我母亲是我的噩梦。
为了避开这个噩梦,
我已经浪费了二十多年。
如今别的孩子在发展事业,
我坐在这里每天阅读心理书籍,
每天思考如何对付母亲,
我的生命被白白浪费了。”
“父母皆祸害”小组,发动组员制定了“如何更高效地anti-parents生活”的方法。
与父母对抗,“不到目的绝不回头”;
保持心理坚强,精神独立;
搬出去住,脱离父母监管;
…………
6
鲁迅写过一篇文章《我们怎样做父亲》,
在那篇文章里,
鲁迅抨击了旧社会中的“父权至上”。
于是,很多人把“父母皆祸害”的讨论,
上升到了鲁迅的高度。
有的人提出,父母应该怎样为人父母。
他们还举了易中天的故事:
易中天的女儿高考后填志愿,
女儿对易中天说,“自己立志于成为一名优秀设计师,麻烦烦您抽空帮我对有关学校实地考察考察,我再作具体决定。”
领命后,易中天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近百所高校跑了个遍,
并实地拍摄了这些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学生状态等音像资料,
还列出了这些学校近年来在福建省招生的排行榜。
资料整理好后,他交给了女儿,
便不管不问任其选择了。
最终,女儿选择并考取了同济大学。
对于这个故事,这位网友还“爆料”:
由于一切都是依照自己的意愿,
易中天的女儿在大学期间如鱼得水,
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毕业时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易中天是名人,也有条件为了填个志愿,
调研全国多家大学。
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
是没有条件做到这样的。
说父母是“祸害”,
不过因为自己成为了百无一用的“巨婴”。
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不过是:
父母负责赚钱养家,
“巨婴”负责吃喝败家。
7
汉代有个人叫韩伯俞,母亲在他犯错时,
总是严厉地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
他长大成人后,只要犯错,母亲的教训依然如故。
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
母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
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哭?”
韩伯俞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但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
为人儿女,是父母所养育并使他渐渐强壮;
光阴如白驹过隙,频频催人易老;
年迈父母如被风吹的蜡烛,容易熄灭。
抛开极端的弃子不养、违背伦理的父母,
绝大多数的家庭里,
父母对子女事务的干涉和唠叨,
都不过是出于爱与关心,
即便成为了两代人的矛盾冲突,
那也不过是生活中稀松平常的摩擦。
争吵过后,感情依然会和好如初,
因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血浓于水”。
如果把这样的小事,也上升到“父母皆祸害”的程度,
不过子女本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思维在作怪。
8
催你早点结婚生子,
既有他们的“私心”,
但更多地是希望你生活美满。
强调他们比任何人都懂你,
那不过是家人情深的自然流露。
对父母的种种指责,
其实都只是对父母要求得太多。
我们父母也许都常说一句话:“只有当你们为人父母了,你们才能体会。”
是呀,我们的父母也曾像我们一样,
也从不知道怎么做父母开始的,
他们十月怀胎,也会感到彷徨;
他们一朝分娩,也会欣喜若狂;
他们看到嗷嗷待哺的你,也会手忙脚乱;
你第一天独立上学时,
他们也会像侦探一样跟在身后;
你进入青春期时,
他们也会担心你早恋而荒废了学业;
你成绩不好,他们也会担心;
你找不到工作,
他们更是会怕你因为无所事事而自暴自弃;
你找不到对象,
他们当然会害怕你孤单落寞;
…………
总之,他们的种种不是,
其实都只是因为这些事情,
对于他们的一生而言都是第一次。
在这些“第一次”中,
他们只能凭着他们的知识、能力,
给予你他们能提供的最好的条件。
爸爸妈妈,他们都第一次做我们的父母;
儿子女儿,我们也第一次做他们的子女;
我们彼此的“第一次”,
却也是我们一生中的“唯一一次”。
既然如此,我们都不必过分苛求彼此,
既然上苍让我们成为一家人,
就让我们相亲相爱,共同成长。
今天,「大阅读家」推荐两本书,第一本是王占郡写的《父母皆祸害》,由新星出版社出版,作者想剖析“豆瓣”小组的“父母皆祸害”小组现象。第二本书是《爱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
往期热文:
不要因为时代的过错而苛求自己
追剧《欢乐颂》,何不跟安迪、赵医生、曲筱绡他们去看书?
娱乐是一种精神,不是变成一个LOW货
只有敢正视自己的丑陋,你才美
本文文字为「大阅读家」原创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你喜欢,欢迎转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