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一词是年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提出来的。通俗理解,“依恋”就是指:孩子跟妈妈之间建立的一种非常亲密的情感的关系。母亲是孩子生命里第一位重要他人,在孩子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0-3岁),母亲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在这个阶段内,可以说是,什么样的妈妈,就养出了什么样的孩子,或者说,孩子跟妈妈之间的关系是怎么建立的,这个孩子长大后,就会和别人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拥有怎样的社会生活,或者说,拥有怎样的人生。
心理学家对依恋做了不同种类型的划分。不同依恋类型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内部工作认知模式,并会深刻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以及人际互动的好坏。下面,我们就以一个常见的孩子的破坏行为为例子,看看妈妈应对方式不同,会对孩子发生怎样不同的影响,并相应地给出一些建议。
有育儿问题,留言就好。
例子如下:
小明,2岁,男孩。玩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花瓶。
不同类型的妈妈面对这一情况会怎么做呢?
安全型依恋
妈妈会这样做:
首先,妈妈共情于孩子(孩子打碎了花瓶、巨响加突发状况,孩子一定会感到恐慌)“花瓶碎了,你感到很害怕对吗?”
然后,跟孩子一起来看一下(在给予孩子情感支持的情况下,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花瓶碎了,它好疼呀”;
接下来,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给孩子一种解决办法,或者说是建议)“我们来一起收拾吧(引导孩子承担责任),以后你可以在离它(也可以是你想告知孩子的危险物品)远一点玩(启发孩子,怎么做可以避免这样的事再发生);
最后,和孩子一起玩点别的(转移注意力,帮助孩子从刚才的负面情绪中出来)。
在安全型依恋关系里,妈妈对孩子的情感需求很敏感,态度积极,会尊重孩子的发展需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探索空间,并允许孩子犯错;会与孩子有更多互动,与孩子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动作,为孩子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孩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是最好的一种依恋关系。在这种关系里,孩子跟妈妈之间,是非常舒服和自在的一种状态。对孩子来说,当妈妈在身边,看着自己的时候,他就能做一切的事情。妈妈即使暂时离开,孩子可能会有片刻的焦虑,但是很快就能够去适应新的环境——因为妈妈稳定、持续地接纳孩子,孩子早已将之内化到心中,确信自己是可爱的,不会被抛弃的,这个世界是安全的。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适应能力更强,容易与人建立信任的、亲密的关系。同时又能够在亲密关系中保有灵活舒适的界限。
培养孩子安全感有个非常好的小妙招,就是妈妈保证好的情绪状态,多笑着跟孩子说话,笑着注视孩子,笑着抚摸、亲亲、抱抱。这个时候孩子会感受到的是放松、是自在、是快乐。当然,这个时候爸爸必须要做好妈妈的大后方,给妈妈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好让妈妈们有更足够的心理能量,投入到全身心陪伴孩子的过程中。
抗拒型依恋
妈妈会这样做:
心情好的时候,不去责备或惩罚孩子打碎了花瓶;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就成了“发泄桶”,即便不是打碎了花瓶这样的事,或者更小的一些错误,都会引来妈妈的勃然大怒。而且更常见的状态是,妈妈平时可能很少陪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