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宵吃鸡吗你神经病啊

超级课程表

上大学,一个APP就够了!

1

今天早上一觉醒来,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变成了精神病患者。

一大早,我就在转发各类不科学养生,震惊部头条的家族群里收到了来自老父亲的关怀,他给我发了一条关于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的文章。

已经是大学生的我还被爸爸认为是游戏成瘾者,心真累。

点开文章通读一遍,提炼出关键语句:

从今天开始,游戏成瘾(gamingdisordr)正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精神疾病。

WHO表示,游戏成瘾的症状包括:

1.无法控制地打电玩(频率、强度、打电玩的长度都要纳入考量);

2.越来越经常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玩的时间。

不过,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但也表明,如果症状严重,确诊前的观察期也可缩短。

也就是说,当你长时间出现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的时候,你很有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2

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说有病就有病?

究竟何为成瘾,判断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不难发现,在中国,每当提到电子游戏对青少年造成的影响时,争议不断,舆论总会旗帜鲜明地划分成两派进行站队:

一边是以权威形象为代表出现的政府官员、传统媒体和老师家长,主张电子游戏对于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影响,导致浪费时间,荒废学业;

另一边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络社群,主张电子游戏本身无害,只是因为个别玩家个人意志的薄弱才造成了各种问题。

到底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这样的说法正确与否?

我们又能不能客观地看待WHO发布的新规?

心态好一点的人会自黑自嘲说“别惹我,我有病”这类的话语;但一些想法稍微极端的人却不待见这样的新规了,“那么多事物都会严重上瘾,追星也会成瘾,世界杯赌球也会成瘾,为什么要把游戏上瘾单拎出来列入精神病?怕是怕一些不理智的家长会大题小做把孩子直接送进杨永信那儿,令人恐惧!”

3

有人

oran_cc就这样说:“呵呵,电子竞赛堪忧了,赢了是电子竞技,输了是精神疾病。”

前一天,电竞上了热搜,赌王之子何猷君在澳门创办电竞嘉年华,借由活动让更多的人认识电竞,不要认为打游戏都是网瘾少年。

今天,WHO就把游戏成瘾列入精神疾病。

看来电竞的发展之路不好走。

任何能给你带来快感的东西,都存在成瘾的可能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与其说游戏成瘾,倒不如是手机成瘾。

对于年轻人讲,手机是续命药丸,是精神粮食。手机给予我们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愈来愈离不开它。睡前在刷手机,睡醒的第一件事也是翻开手机。

这才是问题所在。

拿我们切身体会来讲,小时候我们没有那么多电子产品可以娱乐,经常玩的是跳格子、打弹珠等;反观现在,放眼望去,自己的亲戚,00后10后的小朋友,每10个人里,就有9个沾染上了玩iPad的陋习,还有一个在低头玩手机。

我们似乎都成了手机的“傀儡”。

科技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诸多弊端,游戏成瘾便是其中一例。

4

不过又得凭着小编的平胸而论,游戏成瘾所带来的危害确实不小。沉迷游戏是种不健康的行为。

某些借鉴了赌博元素的电子游戏,确实更容易使人花费更多的精力与金钱投入其中,以至于影响到了现实生活而达到了上瘾的标准。

且不说游戏迷本身容易被带入坑,氪金氪肝的同时会导致劳气伤神,因过度沉迷游戏而损人害己。

譬如,面对女朋友和游戏谁更重要的命题,引发的家庭惨案,被分手的案例有多无少;因为吃鸡打撸啊撸的,深夜敲键盘,发出连环呼喊声,阻碍到室友夜间休息,导致寝室矛盾爆发不在少数。

就个人来说,对于游戏成瘾是精神疾病这个新规,我们更应该理智理性对待游戏。

就像大家越来越对《第一批被“吃鸡”毁掉的大学生》此类的标题文章麻木抵触,认为里面所表达的言论危言耸听,90后大学生被过度消费。

“吃鸡”这件事本来也没什么,它就是一种打发时间的娱乐,我对“吃鸡”没有好恶之分,但好玩这一点我是认同的。

问题就在于如何保持适度,不要混淆虚拟跟现实的界限,让它侵蚀甚至取代了正常生活,要有那个走进抽出的把控力。

与其说是被一款游戏“毁掉”,不如说是被自己的弱点“毁掉”,没有“吃鸡”也总会有别的东西来替代。

最后

就像男人说抽完这根烟就戒烟,女人说吃完这顿宵夜就减肥,不开黑?不吃鸡?那是不可能,不存在的。

人间不值得。就像电影《头号玩家》一封“致玩家的情书”中所表达:游戏虽然美妙,但还是要适可而止,回到现实。

所以,哪位精神病患者带我上上分?

/互动/

对于游戏成瘾被WHO列入精神疾病

你怎么看待?

留言区来说说

-END-

这么晚还不睡

你果然是个好学生

请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ys/109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