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圈圈派治疗范进精神病

白癜风可以冶的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周圈圈

此岸到彼岸是大师的世界

中医圈圈派理论黄元御(-)名玉璐,字元御,清代著名医学家,应用脾胃升降理论,独创中医圈圈派,治疗疑难杂症。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

  故事中男主人公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喜极而疯,正当大家犯难的时候,报录的人出了个主意:“范老爷只是因为太高兴了,迷了心窍,只需要找他最害怕的人来打他一个嘴巴,说‘这个报录的话都是骗你的,你没有中举。’他被这么一吓,就明白了”。于是,众人请来了范进的老丈人——胡屠夫。胡屠夫一巴掌打下去,范进昏倒在地。等再醒来时,人已经不疯了。

  为什么喜极而疯,打一巴掌就好了呢?这其中运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五行学说是用来解释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它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五要素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这种关系,维系和推动着客观世界的生存与发展。

  五行生克是五行之间关系的正常状态,用于阐释自然界的正常变化和人体的生理活动。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可以根据五行特性来进行归类,由此而构成了五行系统。

五行归类表

  通过五行归类表可以看出,人体五志的五行归属为:怒属木、喜属火、思属土、悲属金、恐属水。

  前面我们提到了五行相克的次序,因此对应到五志中应为:怒克思、思克恐、恐克喜、喜克悲、悲克怒。

  回到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喜极而疯”,而胡屠夫的一巴掌,给了范进一个“恐”的情绪。也正是利用了五行相克原理中的“恐克喜”,治好了范进的疯病。

  其实,生活中的许多细节,都是五行理论的完美诠释。

  比如我们生气的时候常会说“我气的肝儿疼”。五行中肝属火,怒属火,怒伤肝。也就很好的解释了“气的肝儿疼”这句话。

  再比如某些人常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吓尿了”。五行中肾属水,恐属水,恐伤肾,真的遇到令我们害怕的事情,“吓尿了”也就很正常了。

  圈圈派,在疾病的诊疗、护理中,合理灵活运用五行规律确定治疗方法,大大缩短了疾病痊愈的时间。

人的精神、情绪、心理等活动的表现,中医称为“情志”,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故称“七情”;为与五脏相配,而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叫作“五志”。中医认为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脏腑气血。因此,七情太过,就会伤及相应的脏腑,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而发生疾病,古称“喜怒不节则伤脏”,又说:“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府皆摇”。当然,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影响情志活动。所以中医非常重视情志活动与疾病的关系,也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自汉代起就发明了很多用于调节情志的方药,如汉代的半夏厚朴汤、四逆散、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等,唐代的温胆汤、宋代的消遥散、金元时期的越鞠丸、明代的柴胡疏肝散、清代的血府逐瘀汤等等,这些方药在治疗情志病上功效确切。从情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来说:过喜易伤心大怒、郁闷易伤肝思虑太过易伤脾悲哀过度易伤肺惊恐过度易伤肾长期不良的情志刺激伤及内脏,初期主要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运行紊乱,具体表现在“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愤怒的情绪,特别是大怒,可使气突然上冲,同时血随气逆而上,表现为怒目圆睁,面部充血通红,头胀痛,甚则头痛如裂,突然昏厥。老年阳热型高血压患者常常在大怒后突然中风,即为怒则气上的典型例子。所以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切忌暴怒,家人与外人也尽量不要激怒患者。对经常为一些小事就怒气冲天的高血压患者,如果用西药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但症状不缓解者,可以就诊中医。中医药对控制烦躁易怒的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中成药如:加味逍遥丸、越鞠保和丸等。“喜则气缓”欢喜、高兴的情绪,多使人精神放松,心气和缓。故人们常利用这一点,在紧张或压抑时,通过讲笑话、看喜剧、听相声等令人高兴的活动,来放松心情,缓和紧张的情绪,所以“喜”本是一种有利心身健康的情绪。但大喜过望,极为激动亢奋,则使人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古人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如上面家喻户晓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就是典型的案例。另外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大笑后,常有全身发软的感觉。所以又有“暴喜伤阳”之说。“悲则气消”悲哀是一种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情绪。古人认为过度悲伤,可以消散正气,使人意志消沉,整日无精打采,四肢软弱无力。而后世有些医家认为:“悲则气逆,贲郁不舒,积久伤肺。”因肺主一身之气,悲哀日久,肺气郁而不舒,则出现胸闷或胸痛、咳嗽,甚则咳血等肺伤的症状。如小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整日悲悲戚戚,抑郁寡欢,最后患肺病(相当于西医的肺结核病)而亡。“惊则气乱”遭受惊吓,可使气机紊乱,出现心慌,心跳加快,甚则不规则,睡眠不安,多噩梦,心神不定,慌乱失措等。中医通常会用镇心安神的龙骨、牡蛎、珍珠粉、朱砂安神丸等药物治疗。“恐则气下”过度恐怖,可使气下陷,出现面色苍白,瘫软无力,甚则肾气不固,大小便失禁等。可以用补肾的方法来纠正。如清代《续名医类案》一书中曾记载马元仪先生治疗的一个医案:一童子,读书见其师,因恐致病。从朔日起,昏愦不知人事,七日乃苏。群作惊治,延久不瘥。曰:此恐也,非惊也。或问:惊恐何以别之?曰:惊从外来,恐从内起。恐则伤肾,肾伤于恐,真水受亏,龙火泛越,扰乱神明,复遇朔日,谓之重阳,真阴更为之用,至七日而阴气来复,然后龙归窟宅,如风云散而天气清明也。治而壮水之主,以镇阳光。“思则气结”整日伏案思考,久座不动,可致气机郁结,运行不畅,出现胸闷,饮食减少,嗳气频作等症状,气结日久甚至可以产生癥瘕积聚(肿瘤)。另外,目前临床比较多见的“思则气结”证多为中学高三或大学的女生,因学习压力过大,用脑过度,加上运动量不够,气机郁滞,脾胃运化不畅,气血生化不足,若主食量再过少,往往导致气血亏虚,出现闭经问题,治疗通常可以选用补益心脾气血,效果不错。这些是古人对各种情志活动影响人体生理机能的规律性总结,大多符合实际,可以用来分析判断病情,甚至可以利用其进行心理治疗。简单的如突然呃逆不止的气上逆之症,可趁其不备拍击患者肩背以止呃,因“恐则气下”。但以上有些情志活动也很难绝然划分,如惊与恐;情志活动所引起的病变也很复杂,并不完全如上所述,故不能机械的理解运用。临床上,情志太过对脏腑的影响,一般以心、肝、脾三脏为多见:伤心则心神不宁,可出现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精神失常;伤肝则肝气郁滞,可见胸胁胀痛、性情急躁、常叹息、咽中如有物阻,气滞血瘀则痛经、闭经,血随肝气上逆则致出血、昏厥;伤脾则运化失常,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便溏等。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学习工作的竞争激烈,人们在精神上、心理上的压力大大增加,更需要调畅情志、平和心态、自我减压,以预防和减少情志病变,保持身心健康。如果被很多不顺心的事情困扰,自己又难以释然,严重影响睡眠、饮食、工作较率等,建议用中医的方法调整,以免气乱日久,损伤脏腑气血,产生各种疾病。

历史以来

《黄帝内经》中国古代精神病学理论之渊源,始于《皇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一书对前人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提出了用癫、狂二症来概括精神疾病的分类方法。《内经》中所言“狂症”,是一类以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类似现代精神病学所说的躁狂症的精神病;而“癫症”则是一类以妄想幻觉或退缩为主要临床表现、类似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病。《内经》的阴阳失衡论对后世中医精神病学中所说的“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传统认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素问?宣明五气论》说:“邪入于阳则狂”,《素问?生气通天论》亦有:“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内经》不仅描述了多种精神疾病的症状,论述了病因病机,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癫症:癫症即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幻觉、妄想、思维障碍、敌意等)、阴性症状(思维贫乏、情感淡漠、社会退缩、意志缺乏等)和情感症状(抑郁、焦虑、情绪不稳等);《内经》中对于癫症的治疗原则是依据疾病的变化而灵活施治,“点刺放血”。除了针灸治疗以外,《内经》还提出了一些药物治疗的原则,如《内经》记载了吐下之法的治疗纲要,后人将其发展成为癫症药物治疗中的“祛痰法”。2、狂症:狂症即精神分裂症的兴奋状态;在《素问?病能论篇》中有这样的论述:“有病怒狂者……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痰也。”以生铁落饮治疗狂症,开拓了镇心安神法治疗狂症的先河。汉代张仲景则在《内经》的基础上于《伤寒杂病论》中创用白虎汤、承气汤之类以清热泻火法治疗因实热引起的神志异常。此外,今天中医临床治疗狂症所采用的活血化痪、涤痰开窍、针灸、精神疗法等治疗方法,均可以在《内经》中找到其源头。3、痫症:痫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癫痫,包括在《内经》所记述的“巅疾”之中痫症今天仍属精神病临床上的常见病,主要采用针灸疗法,根据患者不同的症候特点,选择相应的针刺部位。4、郁症:中医精神病临床对于郁症的施治,是以药物治疗为其主要治疗手段的,《内经》中已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郁和情志内郁的论述。书中虽尚未提出具体治疗该症的方剂和药物,但却已概括了中医郁症的治疗大法,如《素问?六元纪大论》指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魏晋隋唐魏晋至隋唐时期对于精神疾病多立意在“感受外邪”,提出精神疾病由“风热之邪引起”。隋末巢元方等人撰写的《诸病源候论》一书中《风狂病侯》谈到精神病病因是“风邪入并于阳所为也”,用气血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精神病病机学说及临床上的辩证分型;系统地提出了按内、外、妇、儿的临床特点进行划分的方法,使古代精神疾病的分类渐趋合理;在对现代精神疾病的认识方面亦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详细记载了因服石(魏晋时期道学玄学崇尚服石炼丹,精神病学多带着迷信色彩,常将某些精神疾病归于“尸鬼之说”)及酒精中毒所导致的精神障碍。除此之外,《诸病源候论》对于各种系统划分的各种精神病症也总结了包括中药、理疗、针灸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为后世中医临证提供了新的思路,至今对中医临床仍有指导意义。宋金元时期宋金元时期创立了中国古代精神病学三大学说——“火热说”、“痰说”(如《范进中举》中描述: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了,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和“气血说”。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作为滋阴派的创始人其学术思想,尤其是他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痰”作为中医精神病的病理基础,虽然早在汉代张仲景的《金厦要略》中即已提出,但还不甚明确,朱丹溪首创了中医精神病的痰迷心窍学说。治疗以吐法为先,诸法并用,对于郁症,更是创立了能解诸郁的名方越鞠丸,使郁症的理、法、方、药更加系统和完整。宋金元时期的诸医家不仅只注重外邪亦重内伤,认为情志变动和脏腑机能盛衰会对发病与病变产生影响,因个体体质、气质、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造成了是否发病以及症状表现的个体差异。这个时期发展的五志学说(喜怒思忧恐)突显中医特色的精神病学,尤其是以中医治疗情感性精神病。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神智门”,尝试将精神病从内科中独立出来,提出“癫痈”、“郁症”、“痴呆”等精神疾病名称,李时珍、王清任等开始意识到大脑在精神疾病的发病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前一阶段热播的《女医?明妃传》中提到的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按现代医学观点看待,属于心理学之心理暗示、催眠部分。“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我国古代精神病人都采取家庭护理。富裕家庭会聘请仆人予以照料,贫穷家庭则只能将患者囚禁家中。传统中医治疗精神病主要使用药物、针灸、推拿三种手段,只是根据病理不同和各家经验差异,药方、针灸、推拿手法和穴位等方面有所变化。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使中医治疗也诞生了新的更有针对性的“意疗法”,根据情志相生相克和形神理论,通过语言疏导、暗示和音乐舞蹈等手段,用于调节情志和治疗精神障碍。参考文献:1、龚坚.谈《内经?疏五过论》对精神科医生的临证启示[C]//二零零四年度全国精神病专业第八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黄健.朱丹溪与我国古代的精神病学[J].浙江中医杂志,(8):-.3、刘婉婷.古代治疗癫狂证的文献整理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4、郭丽娃,黄健.《内经》与中国古代的精神病学[J].北京中医药,(2):48-49.5、潘志华.中西方精神病学史比较及启发[J].残疾人研究,(1):61-65.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ys/113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