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俊自恋型人格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异同

视频节选自督导示范教学第75场督导师:童俊▼观看完整视频回顾点击→99元加入场督导示范教学

我记得我在IPA培训的时候,我的培训案例是我十几年前做过动力性治疗的案例。

那个时候他是一个自恋性人格障碍,用了很多的自体心理学的内容,最后他从家里分离出来了,然后我们停止了治疗。

10多年之后,他进入了中年危机时期,他的孩子也进入了要离开的时候。

他再一次来,我的一个督导师给我一个启示蛮有意思,他自体养大了,现在到了区分你和我,慢慢的到了一个俄狄浦斯期。

他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他知道分开。在我们后来的治疗当中,就非常多的去区分你和我,最终的到他的俄狄浦斯期,最后反叛,最后终止治疗。

抛弃掉治疗师,他走向他自己,这就是他自我的诞生。

尽管诊断依据大不相同,但自恋型和边缘型人格障碍在临床表现上常有雷同之处,这样的情形无疑导致了临床治疗师的困惑。

我将通过对现代精神动力学有关理论的回顾,以及多年的临床观查,对两种人格障碍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和治疗上的异同进行了区分,以期我们对这两种人格障碍有较明晰的认识。

两种人格障碍

都呈现起源于自恋发展阶段的障碍

——自恋型的客体关系

现代精神动力学理论认为,来自于早期客体关系的内在精神过程和亲子关系中自恋性创伤,导致的人格损害构成了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和边缘型人格障碍(BPD)的起源[1]。

临床发现上述两种人格障碍从来就没有形成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他们缺乏人类最重要的爱的属性。

什么样的事件和人际关系可以导致自我的损伤,从而影响一个人形成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和体验爱的能力?

面对这样的困惑,现代精神动力学的客体关系和自体心理学派,

一是,通过对父母与儿童间互动的观察,研究了个体怎样形成最初的关系,怎样形成自体(self),以及怎样发展自己的人格。

二是,在对这类病人大量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这些病态表现与早期亲附关系上的自恋性损伤相关。

他们呈现出起源于自恋发展阶段的障碍——自恋型的客体关系。

这些表现最早在DSM--Ⅲ中有较详尽描述。

因而自恋这个主题成为了研究的焦点,早期的弗洛伊德(Freud)、以及现代的肯伯格(OttoKernberg)均研究并描述了儿童自主性性欲期后的原始性自恋。

在这个时期,孩子首先将爱的能量投注给自己,然后,作为一个分离的自体,将这种能量投注给那些曾给予自己满足的客体。

这时的自恋主要是由无所不能和魔幻性想法(magicthinking)所支配。

此时孩子对父母和他人的关联,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向现实原则的转换,这是这段时期的内在精神过程[2]。

在正常发展中,早期自恋被现实原则替代逐渐变得适应环境。

早期的自恋继发成为一种包含有对客体爱的能力,既能认识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ys/114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