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月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国航之前发生过一个有争议的事件:编剧李亚玲在微博曝出,她搭乘飞机时,自称“国航监督员”的乘客在飞机上有过激行为,引起轩然大波。有一些说法是,那名乘客患有精神疾病。
听到这样的描述,我心里觉得不妙,精神疾病患者又要被污名化了,就算这名乘客真的有精神疾病,才有脱离常规的行为,也不表示所有精神疾病患者都会有同样的行为,也不表示没有精神疾病的人,行为都符合规范。
生活中,有人很喜欢给人贴标签,因为这样,就觉得自己不是在批评那个人,而是批评带有那类标签的人。这种假装对事不对人的做法,更容易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大大降低自己的罪恶感。在学校,老师很容易给学生贴上多动症的标签,一旦这么做,学生的不良行为就跟老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关系了。
标签化本质上不是一件坏事,这是大脑高效运作的快捷方式。想想,你恋爱了,但后来你发现他到处拈花惹草,这时你是不是会直接说:我遇上了一个渣男。很少人会在这时用一大串话来描述那个男生,而听的人也马上会明白你想表达的意思。
如果把标签化的定义再扩大一点,即大脑储存外在事物,本质就是一个标签化的过程,或说是概念化的过程。那么,和朋友聚餐之后,就可以把这次聚餐行为概念化:这餐厅好吃,下次要再来;这是一场愉悦的聚会,应该多跟朋友聚聚。
概念化过程中,也是会犯错的,比如,可能是几个要好的朋友,一个月聚餐一次,一次有个朋友没参加,但你在几个月后回想那次聚餐,大概率会认为那个缺席的朋友是有出席的。多数时候,这种小错误不会有大影响,但万一那次聚会有什么意外事件,你和那个朋友就可能因为这样的小错误而产生隔阂。
很多人以为,只要把精神疾病患者标签化,事情就结束了。其实这才是开始,我们必须思考,如何面对这些精神病患者?如何协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这两件事情都不容易,尤其是第二件事情。先来谈谈怎么面对精神疾病患者。
本文未完,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