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我还挺开心的

最近,我们BOSS对我有点意见(其实意见很大),原因是来找我聊天的人越!来!越!多!了,工作8小时,聊天5小时……刚开始都是东扯西扯,最后总要咨询点孩子的问题才能结束。BOSS问我,既然你这么热爱又擅长“聊天”,为啥不去当心理老师去?干嘛要在这浪费才华?怎么说嘛,还真是有些个心酸的故事。想当年,我也医院的人。啊哈哈哈哈哈,别紧张别误会。我是去那儿实习的。我还记得当年医院大门时,我真的十分,嗯,开心。真的是开心。我十分想告诉来往的行人们,瞧啊,老娘可是这里的正常人哦~偶尔有行人冲我好奇的扫视,我还会故意把后背挺挺直。同时还有一种暗桩马上要深入龙潭虎穴去战斗的刺激感,隐隐担心自己会不会被来访者(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将受治者称为来访者)突然暴起殴打什么的。唉,现在想来,那会儿真是年少不懂事。医院有什么好神气的?那不过就是个工作地点。能通过咨询,看透事件背后的逻辑,并说服来访者接受自己,调整行为,才真的令人兴奋,因为这实在是可遇不可求。实习期间,有两个来访者,让我印象深刻。一个爸爸带着一个初中女孩,爸爸忧心忡忡,女孩一脸冷漠。坐在咨询室里,爸爸唉声叹气,似乎有无数话想要说,想要表达的内容都打着滚到嘴边了,偏偏嘴皮子跟不上脑子,每次只能挤出几个字来,越说越着急,最后一锅粥地往外涌,还什么都说不清楚。听来听去,大概就是,女孩不好,学坏了,老冲父母拍桌子瞪眼,严重叛逆,逃课逃学。快给她开药,治治女孩。呦呵,这么有个性的女孩子么?当然不是。导师说过,凡是带着孩子来求诊的家长,往往是双方都有问题,甚至可能家长的责任更大。任何一次咨询,都是抽丝剥茧的过程,要听每一个人说的话,但是也不是每个人的话都听。乍一听,是不是感觉有点玄妙?都有点量子力学那味儿了。实际中的运用就是,不能光听家长对孩子的指责或控诉,要放下评价,公平地去和孩子对话,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意思就是,家庭是一个系统,家长们所认为的孩子问题,往往是一个家庭的问题,需要双方都做出改变。既然父亲控告孩子有“问题”,那就先跟女孩聊。相比于父亲的着急上火,女孩显得冷静多了。没等导师开口,女孩就主动“坦白”,别替她操心了,她好得很。?这和父亲的控告显然有点矛盾。于是导师开始和女孩聊天,聊她的好朋友和平时爱玩什么游戏之类,女孩不主动,倒是也不拒绝,有问必答,虽然冷淡,但是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这就是配合度很高了。聊了大概十几分钟,气氛还算和谐。女孩忽然说:我爸要是知道,他花钱带我来这里,你们只跟我聊天,他会狗急跳墙的。导师就继续问,爸爸狗急跳墙是什么样子的?女孩翻白眼,切了一声之后,也打开了话匣子。果然,对孩子不满意的爸爸,根本想不到,孩子对他的不满意是翻倍的。女孩详细举例了父亲平时对她的管教,这个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就一个理念:你说的肯定是骗我的。女孩想穿好看的裙子,父亲觉得女孩是没把心思放学习上,想去勾引男孩子,只许女孩穿校服,一年四季,一周7天;女孩想和同学一起出去逛街玩耍,父亲觉得女孩是自甘堕落,总和不三不四的人勾搭,只许女孩跟着家长去商场,需要啥买啥,不许闲逛;女孩想参加同学的生日趴体,想要点零花钱给同学买礼物,父亲觉得女孩一定是骗钱想去瞎花,这么小就这样,以后可了不得……女孩说,在父亲的眼里,自己就是个小婊子。那干脆,自己就顺了父亲的心意呗。接着女孩竟然嘤嘤嘤地哭起来。瞧,这到底是女孩自甘堕落,还是父亲“逼迫”的?女孩说:我也想好好跟爸爸说话,可他从来都不听我说什么,他就觉得我是骗他,我说东,他非说是西,我说南,他非说我要向北。我气急了,跟他拍桌子,拿手指头指着他鼻子冲他吼,他才能听我的了。整体听下来吧,我和导师心里大概都感觉到,父亲不信任孩子,也不愿意去信任孩子。是父亲错了吗?然而等我们和父亲聊的时候,又发现,这个父亲对女孩,是真的太爱了。父亲觉得,这个社会太危险,女孩子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他担心女孩会受伤害,他想要从根本原因处杜绝女孩被伤害的可能,于是采取严防死守战略。以前女孩小的时候,对父亲是言听计从的,父亲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想到,女孩长大以后,需要自由,需要空间,他越管,女孩就越叛逆,渐渐地就不愿意跟他说真话了。于是父亲就只能加强对女孩的管制,结果可想而知,只能恶性循环,愈演愈烈,不可收拾。最后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他才舍下面皮,医院里来看。这位父亲在咨询过程中不断要求导师好好教育一下女孩,让女孩知道自己的良苦用心,让女孩从此好好学习,别再学坏。同时他也敏感地表示,咨询时请不要围绕他展开,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他没问题,都是他孩子的问题。喏,这对父女,都说是对方有问题,绝对不是自己的问题。他们就像是一对刺猬,一个想要去爱,结果送上了满身的刺;一个想要自由,却不得不用刺来保护自己。咨询的1个小时很快过去。临走时,父亲对导师没有开出处方表示了不满,女孩看着父亲,再也未发一言。等他们走了以后,导师说,他们不会再来了。我当时很震惊,觉得怎么会呢?明明他们的问题那么明显,只要双方多沟通,互相了解之后,就可以解决问题呀。说实话,如果只从案例接触的角度来说,他们的问题算是很简单的。更多的案例,是来访者来求助的时候,本身已经在神经症和精神病范畴中,已经不单纯是通过咨询所能解决的了。可是我导师说对了,在我实习的3个月期间,真的再也没有见过他们。彼时,我深受震动。他们走了,但我却一直耿耿于怀,明明知道问题在哪里,但是,我们却好像什么也做不了。后来,我又回到学校的咨询室实习,实习期间,又有一对母子来咨询,因为她发现孩子偷偷地割腕,而且孩子之前也有抑郁症病史,妈妈不想因为病症又让儿子中断学业,希望学校的咨询师能够帮助她们。整个咨询过程中,都是妈妈不停地说,而孩子一言不发。通过几次咨询后,问题终于浮现出水面,故事是这样的,这位妈妈很早就离婚了,一个人又赚钱又养孩子相当不容易,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她不想让儿子重蹈覆辙,想让他幸福,所以她为了弥补缺失的父爱,事无巨细地“照料”着儿子,甚至儿子上了大学,她都坚持不让儿子住校,跟她住在校外租的房子里,以便他能得到妈妈的“照顾”。妈妈认为,是父爱的缺失导致儿子的心理问题,但儿子却说,都不是,是她的“控制”让他窒息到想死。在后来的几次咨询中,我们都试图引导妈妈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但妈妈坚持,她没有问题,而且一谈到她自己,她就开始像祥林嫂一样,不停地说自己有多么不容易,多委屈,是儿子不争气,不理解她,让她操心……无解,死循环。直到实习结束,这个妈妈还追着我要给她儿子做咨询,但我都给拒绝了,因为我发现,我什么也做不了,那种深深的无力感还是让我感觉到崩溃。于是毕业后,我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心理咨询行业。因为我觉得自己无能为力,我不想让自己每天生活在无力感的死循环中,我觉得那样太难过了。哎呀,好像话题有点沉重。来来来,聊点开心的。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感觉到有点不太一样了。在这里,我要感谢互联网,感谢科技进步,因为信息传播的便捷,让原生家庭这个概念逐渐被大家了解和熟悉,关于孩子的问题,也有更多的家长意识到与自己息息相关。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调整和改变,这是十几年前完全没有过的现象。特别是,自从开了公号以后,更发现大家更喜欢通过别人的故事,去改变自己。就在前几天,因为常看我的文章,一直苦于家里大闺女叛逆厌学的男同事,在我的推荐下,进行了心理咨询,之后,他愿意改善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愿意去配合咨询师的建议和指导。并且时不时拉着我,让我帮忙“指点”和“督促”自己。这让我又感觉到了希望。我意识到,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起到帮助他人的作用了。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和孩子的沟通中,会考虑以什么样的方式去谈论,更能被孩子所接受;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会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提高孩子的心理韧性;在给娃打鸡血的过程中,会想,打鸡血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有影响……我开始为我能迈入这个阵列而开心,这种开心,比医院门口那种幼稚的开心,当真是踏实了不少。尽管我离开了心理咨询的行业,但我仍然热爱它,今后,我会在我的公号发光发热,做好时代心理学的接班人。额……呸,我会继续做一个唠里唠叨的老母亲,分享一些鸡娃和心理小故事,希望大家在我们的鸡飞狗跳中治愈自己。生活嘛,就是要在闹腾中求开心嘛。得得妈

转发就是最好的赞赏,谢谢喜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ys/13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