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师兄内部小道消息,今年教师技能大赛笔试环节的教育心理学相关部分(占20分哦!)全都在这里,所以熬夜吐血给大家整理出来,希望各位老师能够认真准备,超常发挥!
第七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第一节问题解决概述
识记:
1.问题的成分:任何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给定的条件;要达到的目标;存在的限制和障碍。
2.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3.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分为: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
4.问题解决: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5.问题解决有三个基本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6.问题解决有两种类型:常规的问题解决、创造性的问题解决。
7.解决问题的策略有两种:启发式、算法式。
领会:
解决问题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简单应用: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4.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
综合应用: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措施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创造性及其培养
识记:
1.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创造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创造之分。前者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产品的活动;后者产生的产品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3.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究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4.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其特征主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领会: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1.环境2.智力
智力和创造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高智商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3.个性
高创造性的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独立性。
综合应用:
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
识记:
1.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和反应的倾向性。
2.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3.一般情况下,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一致的,但有时也可能不一致。
4.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5.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6.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看,主要包括三种: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情感。
第二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领会: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以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2.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A.形成道德信念、道德理想
B.自我意识增强
C.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D.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A.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B.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
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识记:
一般认为,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简单应用:
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识水平
第四节良好态度品德的培养
简单应用:
良好态度和品德培养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识记:
1.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和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2.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1)学会调试:包括调节和适应;(2)寻求发展。学会调试是基本目标;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
3.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预防和发展相结合;尊重联结学生;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整体性发展。
领会: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心理辅导与咨询
6.小组辅导
简单应用:
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行为改变基本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情绪ABC理论: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信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我们的情绪反应C是由B决定的。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识记:
1.教学目标: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2.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三个要素: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3.教师常用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提问、练习、游戏。
4.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领会:
教学事项包括:
1.引起学生注意
2.提示教学目标
3.唤起先前经验
4.呈现教学内容
5.提供学习指导
6.展现学习行为
7.适时给予反馈
8.评定学习结果
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简单应用:
1.布卢姆教学目标的分类
(1)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3)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2.教学策略的种类
(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指导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发现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
(3)个别化教学策略: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识记:
1.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2.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功能。
3.课堂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4.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5.根据课堂纪律形成的原因,可将课堂纪律分成四种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6.课堂结构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领会:
1.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
(2)班级规模
(3)班级性质
(4)对教师的期望
2.群体动力的表现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
(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高中要求
识记:
1.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2.最常用的教育评价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3.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信度、效度、区分度。
4.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点:客观性、计划性、可比性。
5.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有: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
领会:
1.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功能(略)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识记:
1.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差异表现在:课时计划的差异;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课后评价的差异。
2.教师成长分为鍝噷娌荤櫧鐧滈鏈濂?浜戝崡鐧界櫆椋庡尰闄㈠摢瀹跺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