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有5%的拒学症小孩,合并有焦虑及悲伤的情形。拒学症以前曾经称为惧学症,但后来发现学童很多并非恐惧学校本身,后来才统称这些拒学上学,上学中途返家或不知去向的学童为拒学症。拒学症本身并非一项诊断,它是反应学童、家庭及学校之间问题的一种表现,但是它确是一项大问题,因为目前的社会相当重视求学的价值,甚至将它列为强制执行的项目。
造成学童不上学常见的原因:
1:反复或慢性的身体疾病
2:父母学童留在家中帮忙家事
3:学童选择以拒学为反抗的手段
4:学童可能因为心理的问题而无法上学,即使他想上学。
盛行率
一般发生的三个主要的年龄层,五至六岁刚上学阶段,十一至十二岁由国小刚上国中阶段,及十六、七岁国中上高中阶段。在小学的阶段虽然小孩子会拒绝上学,但是父母多半能强迫他上学,但是上国中以后,学童就可能会叫不动,所以比较可能拒学成功。拒学的情形,男女发生的机会相当,没有特别的社会文化差异性。
拒学发生的原因
年幼小孩子,以分离焦虑为主;年纪稍大的小孩,以惧学为主,如害怕上学路途,害怕老师,害怕考试,害怕被别人欺负等;青少年可能会合并忧郁的症状,但并不多见。
表现的特质
部份学童的表现是害怕离开家或害怕到学校,但其它学童则不会明显表现出害怕,反而是以身体的表现为主,如在前往学校前表现出,头痛、胃痛、无力、心悸等症状,但若遇到假日或放假,则症状就消失。
若强迫要这些小孩去学校,常会遇到以哭泣、好辨、暴怒或身体的抵抗。与逃学不同的地方在,这些学童的去处,常是在家里或附近的地方。
拒学的发生可能突然发生,或者逐渐表达自己不想上学的意思,每周上学的时间越来越减少。常见的促发因子有,换老师、换新学校、少了一个朋友或罹患疾病。青少年期的发生并不明显,常是逐渐由原本的同侪团体中退缩出来。不论是初发或复发,常是在一段没上学的期间过后,如假日或生病。
拒学的发生常是与学童本身的拒绝及父母不愿意或无法让他们上学有关,但它也有可能是许多潜在性精神疾病的表现;然而若有精神疾病,则学童的表现常不会只表现在拒学上;如学童的分离焦虑,可能在会表现在上学、郊游、参加生日宴会上,但是其它拒学的学童,则可能只有不愿上学;忧郁症的学童,则会表现出非上学压力下的悲伤及无助感。
合并的问题
家庭因素:如同学童自己不去上学一般,学童常缺乏来自父母亲的压力,来让学童上学或留在那里。一般说来,小孩子的拒学反映了三种家庭的型态:
一:没有效率的家庭组织或原则-缺乏一般有利的家庭规则,若是没有父亲或父亲失能,发生的机会高。
二:家庭的情绪过度影响小孩-如母亲担心太坚持会让小孩反抗,而小孩的失望又是母亲所担心的,而最后甚至认为小孩整天留在他身边反而比较好。这些小孩让人的感觉是被宠坏的或心灵易受伤的,如一些预后不好的早产儿。
三:少与外界有来往的家庭:如难与学校沟通小孩的学业压力或欺负的行为,或对小孩得情绪压力不知求助。
智能与成就:一般来说,拒学症的小孩,智商与学业的表现大约为中等程度。学校课业的问题,可能有,但多半不是造成拒学的主要原因。
儿童的人格:这些学童常会是一个沉默的应声者,很容易被小的挫折打败;但相反的有些学童先前的性格反而是很外向。但不论如何,这些小孩常在以前念幼儿园或在托儿所时,就曾有过分离焦虑的情形。
家庭的成员:家庭的大小不一定有相关,但最小的小孩常有比较大的危险。
鉴别诊断
辍学:学童常在未经父母的允许的情形下,跑离学校去参与另外的活动,而这情形,常是就学中的小孩,离校前最后一年,发生拒学最主要的原因;这些小孩常花很多时间与其它人斯混,但父母亲常不知道,他们在作些什么。如同拒学常次发于情绪障碍,辍学的行为常与品行障碍有关;但与拒学不一样的地方在,品行障碍常以男性为主,大家庭,低社会阶层,父母有前科,父母离异,低学业成就表现,不持续的规定,松散的监督。
父母蓄意不让小孩上学:可能是父母需要小孩的帮忙或者认为念书没用;如一位生病的母亲,可能需要小孩留在家中做家事或陪伴他。拒学与此的分别并不容易,因为父母常因自己的需要而与学童串通,是学童自愿留下。
身体疾病:常是没有上学的小孩最常见的理由,除了上述所说在小孩最后一年义务教育期间,最常见的是辍学。但并不容易区分是否为以身体抱怨为主的拒学型态,即使以周末就会改善,并非一项可靠的方法,因为身体的疾患可能因为学校压力而加重。
潜在的精神症状:拒学症可能是许多潜在性精神疾病的外在表现,如分离焦虑即是一种最常见的诊断,特别是年轻的学童。大部份的情形是小孩子不愿与父母分开,而父母又因为对此不坚持或本身也认同学童的焦虑,所以小孩子就因此不上学。小部份的学童,拒学的原因不是起于离家的焦虑,而是本身对于学校相关的东西感到害怕(specificphobia),如路程,老师,同学等。另外对于青少年期的学童,忧郁症也是一项重要的原因。精神病在拒学症中占的比例很少。
治疗
治疗上以让小孩回到学校为立即的目标,行为治疗方式让小孩回到学校上学,若能在最初期或刚开始就施行,最容易成功。若父母亲能够强迫并坚持下去,加上老师的支持,则小孩子回到学校的机会比较高。但若是小孩与父母的焦虑过高,或是小孩子已经离校很久,则慢慢的减敏感化则有需要,如一开始先上学几个小时,然后再慢慢延长。给予家属教育关于小孩子没有上学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家族治疗以协助父母亲建立坚定的信心,并且约束小孩的行为。一旦拒学的情形已经慢性化,则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地方,因为已经很久没有作学校功课,以前的朋友都没有来往,并且要对其他同学解释为何许久为上学,会感到尴尬。若此时要小孩子回到学校,必需教导克服以上的困难(如教导小孩子如何以一个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解释他的缺席)。教育的谘商有其必要性,需要有教育能力的社工及心理师协助老师。提供家教并不恰当,因为如此反而会减少小孩的压力,无法达到实际的解决,让小孩整天待在家中。若无法马上上学,则可以考虑补习教育单位,让他与其它小孩一起念书,也是一项不错的中途解决方式。有些父母与学童会认为换学校就会解决问题,但大多数并不能解决。因为即使学童在学校被欺负是一项重要的拒学原因,但让学校有时间来解决问题,会比马上转学来的好。若学生是因为分离焦虑而拒学一般不建议给药物治疗,但有些人认为不论小孩是否有忧郁症,给小孩抗忧郁剂会有效果。若是小孩子合并恐慌症,可考虑给小孩子抗忧郁剂。至于学童若是因为忧郁症,则药物的使用也不一定需要。传统抗忧郁剂对这些儿童及青少年的忧郁症并没有效。若是小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且对其他治疗方式都已经没效,或者父母亲明显加强小孩的拒学甚至阻止,则住院治疗也是一项选择。
预后
一般让小孩子回到学校的成功率大约70%,若是症状的严重度越低,小孩子的年纪越小,处理的时间越早,则成功的机会越大。即使回到学校,小孩子的情绪症状及关系问题仍常会持续,当这些小孩成人后,社会关系通常会有限制,大约三分之一会有情绪障碍,只有非常少的部份会有惧旷症或无法工作。
BergandJackson()的一项研究,位曾经住院的拒学症小孩,在十年后有半数仍有情绪或社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