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李赛赛
现场记录/李铁城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我们的生命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做梦,而人们却对梦所知甚少。梦境虚无缥缈,它与我们的内心世界及身体有何关联?本期大周分享,让我们一起走进梦的世界…
现场报道
12月18日晚7点,新智学会九十两届的minder在集合,小十代的李赛赛带来了有关梦的解析的大周分享。第八届的阳哥和强哥也惊喜加盟,前来捧场。
主讲人介绍了梦的心理学观点、神经学观点、梦的解析与文艺创作及如何解梦等内容,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对梦的功能及形成机制的研究,讨论了梦为何形成、大部分梦为何不符合日常逻辑、梦是否能预示未来等问题。
分享过程中大家对意识的三个层次、三我结构、俄狄浦斯情节、梦是否能预示未来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丰富了分享的内容,加深了分享的深度。雨思关于睡眠层次的补充深入浅出,小胖姐曲折离奇的梦境引人入胜。
分享回顾
弗洛伊德简介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年5月6日—年9月23日)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弗氏理论基石1.意识三层次
举例:
以吃拉面为例,小明肚子饿了想去吃拉面,这是一种意识;他出门之后边玩手机边走向了一家经常去的拉面店,这是一种潜意识;他走到那里之后发现那家店关门了,于是下意识地去想了想附近还有哪些拉面店,这是前意识的行为。
2.三我人格结构
举例:
以小明在饥荒年代得到一块饼为例。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小明在本我的驱动下会迅速独自吃下这块饼;自我则遵循现实原则,小明在自我的驱动下会按照“见者有份”的原则和别人分享这块饼,如果无他人在场,小明也可能为了生存分几次吃完这块饼;超我则按照至善原则行事,小明在超我的驱动下会把饼让给更饥饿的人。
3.俄狄浦斯及厄勒克特拉情结
此情结来源于天性、满足的机会、对父亲的恐惧这三者之间的调和。当一个小男孩开始成熟并体验到性的欲望时,他自然转向他最近的、最可能成为他满足之源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他的母亲。同样的,当小女孩成熟时,会发现父亲是个有吸引力的人。
4.泛性欲说
洛伊德把潜意识主要归结为性本能。性本能被压抑、包裹在潜意识或本我之中,成为决定人行为的巨大的心理能源或能量,即力比多(Libido),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真正原动力或内驱力。弗洛伊德把“性”或“性欲”解释成一个内容极为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生殖行为,而且包括一切器官的决意,甚至包括一切欲望冲动。
5.心理治疗方法
①自由联想:弗洛伊德认为浮现在脑海中的任何东西都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借此可挖掘出潜意识中的症结。自由联想就是让病人自由诉说心中想到的任何东西,鼓励病人尽量回忆童年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
②释梦:弗洛伊德将梦境分为两层次:当事人所能记忆的称为显性梦境,显性梦境并非梦的真正内容。当事人所不能记忆的称为隐性梦境,隐性梦境中含有更重要的意义。心理治疗的目的,即根据患者显性梦去解析其隐性梦的涵义,从而找出当事人潜意识中的问题。
心理学观点:梦的解析1.我们为什么做梦
梦是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满足的形式可能是直接的、间接的、甚至相反的。
举例:
直接满足愿望的梦包括卖火柴的小女孩梦到火鸡、尿急的人梦见自己在上厕所等。间接满足愿望的梦由以下例子说明:一位女士梦见她姐姐的儿子小查理死了,僵硬地躺在小棺材里面,而小查理是一个她非常喜欢的孩子,她肯定不希望小查理死去。弗洛伊德与这位女士关系较好,他知道这位女士一直和她的姐姐生活在一起,她姐姐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奥利弗,一个叫小查理。这位女士爱上了一位教授,但是姐姐反对他们的婚事,因此他们一直不能见面。终于他们有了见面的机会,但却是在一个令人悲痛的场合——奥利弗的葬礼上。弗洛伊德分析,这位女士梦到查理死了,源于她内心强烈的想见到那位教授的愿望,因为上次见面就是在奥利弗的葬礼上,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这位女士就可以和心上人相见了。在她的内心深处,甚至会为见到心上人一面而幻想自己的亲人死去。弗洛伊德由此也得出了一个悲观的结论——每个人的内心中都住着一个魔鬼。
2.梦的材料和来源
①梦以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事情为内容
②梦会选择一些不重要的被轻视的小事为材料
③梦可来自肉体的刺激
④梦与儿时早期经验有关
梦的显意通常与最近的经验相关,而梦的隐意通常与很早之前的经验相关。
举例:
弗洛伊德有一次旅行归来,又累又饿,躺在床上睡着了,梦见自己跑到厨房,想找些香肠充饥。在厨房里站着三个女人,其中一个是女主人,她手上正磨着某种东西,看起来像是某种食物。女主人让弗洛伊德再等一会儿,等做好了菜再叫他。弗洛伊德很不耐烦,不高兴地走开了。梦醒后,弗洛伊德开始分析自己的梦境,他想起一本儿时看过的小说,书的结尾处一直以英雄形象示人的主人公发疯了,他一直狂喊着三个给他同时带来幸福和灾祸的女人的名字。所以“三个女人”在弗洛伊德童年的意识中代表命运。弗洛伊德还想起他的母亲曾经对他说:“人是来自大自然的尘埃,所以最后也必然消逝为尘埃。”他不信,母亲便用力摩擦双手,将磨下来的“土”给弗洛伊德看。因此三个女人和女主人的动作,都是他童年关于“命运”的记忆。成年后,这些记忆便以梦的形式出现了。
3.梦的检阅与伪装
潜意识中的愿望(许多出于本能,即可看为本我的体现)由于不被人的理性(自我)及道德观念(超我)所接受,所以要由人的自身(防御机制、自我)进行调节,经过一系列粉饰,转化成不易被察觉的形式通过梦境释放出来。分析一个梦时,重点不在于分析梦中的事件,而在于分析梦中的感情(即潜意识的表达)。
4.梦工作(伪装)的四个过程
①凝缩:显梦将隐梦的内容进行了压缩、精简,形成了一个新的更概略的片断,或者是从多种愿望中挑选了某个部分重新组合为一个新的梦的内容来逃避检阅。
②转移:显梦将隐梦的主要部分或中心动机放置到不为人所注意的边缘或者被当做无关紧要的部分而逃避检阅。
③象征:显梦用一种替代物来间接表达隐梦的意义。
④润饰:这种作用使由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对抗造成的梦的片断性、症候性和嗳昧性得到修正、补充、修饰,使梦从无序的混乱状态变成有序的明晰状态。
例一:
弗洛伊德曾提到一个他所做的梦:“我们正在一个大厅里招待很多客人,艾玛(我的一位女病人)也在其中。我把她拉到一边,并责备她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我对她说:“如果你还没有好转,那就是你咎由自取的。”她回答说:“你知道吗?我的喉咙、胃和肚子有多痛,痛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很吃惊的看着她:她的脸看上去很苍白,而且有点浮肿。我想一定是我忽视了某种生理性疾病。我把她领到窗边,为她检查喉咙,她像一个镶了假牙的女人那样表示拒绝。我想,她可能真的不需要检查——她后来适当地张开嘴,我看到她的喉咙右边有一大块白斑……”弗洛伊德后来分析了这个梦境,艾玛是找他看精神焦虑癔症的女病人,经过他一段时间的诊治,艾玛的病情并未好转,她还对他的治疗表示了一定的怀疑。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中有为自己开脱责任的愿望,于是他梦到艾玛的病痛是由于身体上的不适引起,而非他的心理治疗不力。在现实生活中,艾玛是一个脸色红润的人,而且没有镶假牙,而弗洛伊德的其他病人中有一位女士脸色苍白,还有一位女士镶假牙,于是艾玛成了一个“集锦体”,这体现了梦的凝缩作用。转移作用体现为艾玛的心理症状转化为生理症状,过错方由弗洛伊德转化为艾玛的生理医生。润饰则反映为弗洛伊德在回忆这个梦时会不自觉地通过与梦中的情景相关的记忆及潜意识中的愿望完善了梦的细节。
例二:
一位女士梦见一只狮子朝她大吼,但她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弗洛伊德经过询问,得知她的父亲有浓密的须发,他分析梦中的狮子代表她的父亲,因此她不感到害怕。
5.梦是否预示未来
梦不可能会预示未来,因为梦都是源于过去。
认为梦能预示未来的古老信念只在以下角度说得通:以满足欲望来表现的梦当然预示着我们的将来。
神经学观点:梦的新解析1.快速眼动睡眠期(REM)
人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两个时相: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非快速眼动睡眠期(REM)。NREM与REM交替出现,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每个人平均每晚要做5个梦,都是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如果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将人唤醒,人便能够清晰的记得梦。
2.反弗洛伊德者:霍布森
《梦的新解析》的作者霍布森认为梦来源于化学物质在脑干的神经元间的传递,梦是无意识的运动。
我们清醒时,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物质帮助我们判断、学习和记忆,在入睡后他们则停止活动,由乙酰胆碱取代,它活动在视觉及情感中枢,通过传递信号引发梦中的视觉影像。
3.神经学对我们为何做梦的解释
神经学家汤姆·巴尔金认为,做梦是为了保持神经系统的协调性,以使大脑在需要被激活时能够重新混到活跃清醒的状态。
4.心理学家与神经学家理解梦的主要分歧
心理学家
精神学家
梦是否有意义
梦是有复杂含义的心灵沟通行为——梦包含了一些独特的、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传递的信息
只是大脑新陈代谢产生的无用废物,并没有什么深远的意义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