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完善的社区精神服务体系
社区精神卫生体系服务体系的建立,具有很大的难度,他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即使在发达国家,现成的成功经验也不多,而且这些有限的经验也未必完全适合我国的国情。以美国为例,在其发展过程中曾遇到过一些不可避免的困难,譬如,①社会舆论对社区服务的效果,寄予既有过高的、不现实的期望。②社区精神卫生中心的管理部门中,一度缺少适应社区工作的管理人员。③对机构中的住院服务曾有人持偏激的排斥态度。④因政府只提供建立社区基地的财政投入,日常活动及添置各类康复设施仍显得资金不足。⑤适合各类服务的专业人员短缺。⑥已有人员的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难尽人意。
我国目前的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取得了相当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全国的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做得较好,有些地区做得不够好,甚至还有些地区依然是一片空白。同时,同一地区的状况也不够稳定,大起大落的情况并非个别。其次,社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短缺,现有的部分社区精神卫生工作人员水平不够高,许多地区的工作缺乏相应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方面的研究,只停留在服务上,在服务形式上,也较多地局限于治疗和管理,对康复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顾及较少。另外,目前我国社区精神病学主要是重性精神疾病的防治,离广义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要求还很远。
为了完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需要注意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①加强精神卫生的宣传和教育,特别是社区精神病学重要性的宣传。②对以往的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评估,探索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模式。③加强科学研究和理论探讨,以提高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④培养和造就一支既具理论又具实践经验的多学科专家队伍和具有较高水平的社区精神卫生专业队伍。⑤要符合时代的需要和我国国情,不断拓宽社区精神病学的服务和研究范畴。
综合各国经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是:①多专业联合。对精神疾病患者服务,不仅要用精神病学的理论与技术,同时要重视心理学、社会学和康复医学的理论与技术措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强调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康复与重新安置相结合,重视患者的心理与社会问题。因此,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得到精神病专科队伍、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治疗队伍、心理学工作队伍的联合服务。②多种服务设施或机构的联合。以精神病院为基础,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相结合,如法国巴黎的划区服,即有5医院划区负责辅导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医院治疗,出院后由社区精神卫生机构照管。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全科医生(如英国的家庭医生)相结合,因95%的精神疾病患者首先由家庭就诊,再由他们介绍至各个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社区精神卫医院相结合,采用会诊、联医院门诊设立心理科或精神科病房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相结合。
二、进一步规范和推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
1、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作模式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一项多学科跨部门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综合性,不能只局限于依靠精神科专业工作者和医疗机构,必须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同时,精神障碍者的康复也非常需要将他们置身于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基于上述原因和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作模式,即“社会化的工作体系,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开放式的管理”。具体地说,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规划,卫生、民政、公安、计划、财政、劳动与社会保障、教育、残联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以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工作系统,提高社会人群的精神卫生保健意识和精神健康水平,对精神障碍者采取就近治疗、综合防治、开放管理,促使他们全面康复和回归社会。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级工作体系
我国多数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占1/3城乡的多个市、县、区,均建立了由政府牵头,卫生、民政、公安、司法、残联、教育、财政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精神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和协调开展本地区的精神卫生工作,并且普遍建立了“市(县、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精神卫生工作网络。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包含:①组织管理系统,主要由各级精神卫生工作领导或协调小组及其下设的办公室或专兼职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人员组成,其作用是宏观管理、组织协调。②技术指导系统,包括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提供技术保障的各级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与机构,承担着技术指导、业务支持以及人员培训等任务。③治疗康复系统,指直接从事精神卫生宣传,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医疗、看护、康复的各种工作形式。
3、实施综合性的防治康复措施
我国对精神障碍患者倡导就近治疗、开放管理和在不脱离社会环境的情况下实施多种形式的综合性防治康复措施。在医疗康复方面,卫生系统的各级精医院精神科是本地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服务中心,并从业务上负责指导社区防治管理和康复工作的实施。民政和公安系统的精神病院主要是收治社会上的“三无”精神疾病患者和监护治疗对社会构成严重威胁或已经触犯刑律的精神疾病患者。社区防治康复则需面对绝大多数的精神疾病患者,通过摸底调查,对排查出的精神疾病患者建档立卡,列为社区服务对象,为他们建立看护小组或家庭病床,指导其院外治疗、参与社会生活和家庭康复,帮助他们解决医疗、生活、经济、学习和就业等困难,并通过工疗、农疗,娱疗,体疗和职业技能、家庭职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帮助他们回归社会。
三、发展高效、规范的社区干预技术
近十余年来,欧美一些国家社区工作专家,经过研究和实践,创立和发展了一些社区干预的策略和方法,其中个案管理和由此发展起来的主动式社区服务,被认为是高效、规范的社区干预技术。
1、个案管理
个案管理(CaseManagement,CM)是社区干预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社区中的每一个精神疾病患者都要有一个个案管理者负责,个案管理者是患者接触的关键人物,相当于患者的经纪人,给患者提供帮助,帮助患者得到各种精神卫生服务并协助解决其他问题。个案管理者通常是精神科护士、社会工作者、心理治疗师或职业治疗师,他(她)与患者、患者家庭成员及其他服务机构是一种合作的关系。
2、主动式社区服务
主动式社区服务(AssertiveCommunityTreatment,简称ACT)是欧美国家社区精神卫生发展的新组织、新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并实施。它以有关专业人员为基础,对市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广泛开展多种服务措施,特点是全面开展各个项目,可以主动积极推进。通过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主动式社会服务”实质性地减少了患者的再住院率,提高了独立生活能力,适度改善了精神症状和生活质量。
社区精神病学是当代精神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从某种角度来说,它也是我国精神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之一,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这门年轻的学科必将日趋成熟,更快地发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