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驱期症状是指在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之前就出现的一些非特异性的、不易察觉的精神症状。
常见的前驱期症状可概括为:
1.情绪的改变,情绪波动,易激惹,焦虑抑郁等;
2.认知功能的改变:出现一些奇怪的想法,学习或工作能力下降;
3.对自我和周围环境及外界的感知出现变化;
4.行为活动的改变:例如社会功能的退缩、兴趣的丧失,敏感多疑,甚至社会功能水平下降;
5.睡眠和食欲的改变,生活懒散,活动或动机下降等;
由于患者有部分功能基本保持正常,而且常常对一些症状可以合理化解释,所以常常患者家属不为重视而导致疾病迁延。存在以上前驱期症状的人群称为精神病临床高危人群(clinicalhighriskforpsychosis,CHR)或超高危人群(ultra-highriskforpsychosis,UHR)[10]。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人群最终发展为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较大。一项meta分析[11,12]显示,该类人群1年后的转化率约为22%,2年后的转化率约为29%,3年后的转化率约为36%。针对CHR人群干预目标是预防疾病发生,对干预策略有更高要求,需要同时满足“最大化干预效果”和“最小化损伤效应”。目前,可符合此要求的早期干预手段包括:
营养支持(年,一项不饱和脂肪酸干预CHR人群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13]发现:干预组CHR转化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2/41vs.11/40),不饱和脂肪酸干预在症状改善和功能提升上均有显著作用。)、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可降低精神病高危人群的转化率)
认知训练(认知训练有助于改善CHR语词流畅性训练和注意警觉训练,认知训练越早效果越好。)等。
有些受到此种困扰的家属可能会说,出现此种情况,我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前驱期症状,其实我们想要传递就是一个理念,生活中遇到您的亲人“有变化”“和以前不一样”但是又不知道具体是怎么了?需不需要进行干预,那么医院心理科进行专业的诊断,我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