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虽然开播就飘红,豆瓣开分直接飙到9.2,但高开低走的也不是没有,怎么评价它呢?
就是一集有一集的精彩,一集比一集递进。
那种抽丝剥茧、那种娓娓道来、那种镜头的掌控感,剧情的唯美兼逻辑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得体感,让我叹服。
韩剧能文化输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不要说人家工业化、流水线什么的,韩剧在大方向把握正确,细节走心,真的能感觉到别人的用心所在,所以,从来没有随随便便就成功,只有看不见地方的反复锤炼、锻造。
就是无论戏外的导演、编剧还是灯光、道具,还是戏内的主角、配角,哪怕群众演员,每一个人都扎扎实实地做好了分内的事情,才能把这部剧完美地烘托和呈现出来。
话说金秀贤真适合和气场强大的御女姐姐恋爱啊,八块腹肌的硬汉身材配那种天然呆萌的小脸,反差得让人流鼻血。
男女主都是那种禁欲系的脸孔。
在一众眼睛瞪得像铜铃的,随时可以深情的放电或泫然欲泪的大眼睛双眼皮的演员中,他们两主演还真是异类。
这两位的双眼是又小又单,连黑眼珠都看不全的,更不可能从瞳仁就能映出对方深情的身影,有也是残影。
这种眼睛既不是有特色的丹凤眼,眼尾上挑,自带三分诱惑风情。
也不是情深深雨朦朦的受惊式大眼,看着就像幼兽的眼神,惹人怜爱,见之生喜。
而是那种最不讨喜寻常的单眼皮,或内双得太深,看着就像没睡醒的有点浮肿的单眼皮,眼睛还小,怎么看都显得无辜和孩子气,有种直眉愣眼的倔强和固执,却能把内心的深情和复杂通过眼神演绎得层次丰富又纯粹。
原本男主有着一眼就能看到的致命外貌缺点:脖子粗。
女主也有一张往好了说是秀气冷清的脸,实际是五官显得寡淡呆板的脸。
但两位天衣无缝的演技,硬是演出了非常契合的CP感,如果不能在一起,吃瓜群众要罢剧的那种。
不像有的国产剧,哪怕男女主都在床上坦诚相待了,两人看起来毫无CP感,像是随手挖墙脚所得。
可见,强大的实力可以忽略长相的不足,甚至能为原本不足的长相增添额外的魅力和韵味。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颜控啊、嗜好什么的都是浮云,都会被秒杀得不成气候。
So,这是个看颜的年代,更是一个靠实力说话的年代。
01、
这部剧的台词非常棒,编剧能用口语把道理讲得这么自然而深刻,一点都没有植入感和说教感,文字驾驭能力强大。
男女主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是文钢泰在女主高文英的背后示范蝴蝶拥抱法,这时女主转过身来,面对着男主,一字一句地说:
创伤要这样在面前看,而不是在背后去安抚。
说的太好,简直要为这个又A又飒的女主鼓掌叫好。
真不愧是一个女魔头,说出的话都一针见血的深。
困难也好,创伤也罢,首先需要的是面对,不是逃避,不是安抚。
无论遇到了什么,都要勇敢地站出来,面对现实,不是胆怯地鸵鸟式躲避,不是逃之夭夭,而是站到它的面前,和它对视,真正的看见。
只有你有了这样的勇气去面对未知的一切,你才会有接下来的看见、接纳、解决、疗愈的过程。
正如伤口需要袒露出来,才能真正地割肉除疮,达到彻底治愈的效果。
遮遮掩掩地盖住,伤口始终无法彻底治愈。
02
剧中自闭症哥哥的扮演者吴政世说,这个世界上,多的是没有穿病号服的病人。
韩国选了一个这样的剧来拍摄,展示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群体的处境和感受,即精神病群体。
在韩国,有近八成的民众,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相关疾病,其中两成的人需要借助药物的帮助来维持正常的生活。
在中国,这个数据更大,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在那。
人们对肢体残疾的接纳程度远比精神残疾的接纳程度要高。
其实,我们的身体会生病,我们的精神和内在一样也会生病,这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
机器还需要定期的保养维修,肉体凡胎的我们更是脆弱而敏感的,更需要细致地维护。
如果说精神病就像感冒一样,你还会歧视和害怕它吗?
精神病人在病情稳定的时候,就是你我。
发病时,出现的幻听、幻想、幻觉阻碍了他对真实世界的判断和言行。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潜在的精神病人。
唯一的区别是发作和没发作。
不要因为他们怪异的举止而面带鄙夷不屑。
不要因为他们不合时宜的沉默而孤立轻视。
不要因为他们不按意愿行事而恶语相向或手脚相加。
还是那句话,可以不爱,但别伤害。
03
剧中的高文英,儿童作家在她的作品《啖食噩梦长大的少年》里写:所以不要忘了,不要忘记并克服过去,如果你克服不了,你就是个灵魂长不大的小孩子。
你的过去无论是悲伤、薄凉还是痛苦、难过,无论是荣耀、炫目还是平淡、庸常,无论沉重如山,还是宽阔如湖,你都要过去。
是山,手脚并用地爬过去,无论山上是荆棘遍布还是猛兽成群。
是湖,拼劲全力游过去,无论湖水深不可测还是冰冷彻骨。
你只有这样地过去,你才能如蝉蜕一样,真正地告别过去,破茧成蝶。
否则你始终被桎梏在自己的昨天里,徘徊不前,即便是躯壳已经长大到苍老,你的内在依然是那个虚弱、单薄的幼崽,匍匐在现实的脚下,嚎啕大哭,妄图换取命运的垂青。
你的灵魂,永远活不到成年的那一刻。
夭折在你面对昨天软弱投降的那一刻。
04
看见的力量,强大如斯,也如飓风,毁灭一切。
看看这三个人的童年。
男主角的童年。
小小又聪慧的少年,在母亲的话里才明白,他出生并不是因为妈妈爱他,而是为了让他来照顾自闭症的哥哥。
他是个工具人。
大雨天,妈妈搂着快和她一般高的哥哥,打着伞快步走,丝毫没有留意到他不在伞下,被雨淋湿的他连远远地被落下被甩远,妈妈都没有留意到。
那把伞就是妈妈的爱,完整地覆盖到了哥哥的全部,却没有覆盖到他,一丝一毫都没有。
睡觉时,妈妈面朝的方向永远是哥哥,给他掖被子,轻轻地把外面的手放回被子里去。
留给他的永远是背,他得自己努力地靠过去,贴近妈妈,抱紧妈妈,才能感觉到妈妈在,以及妈妈的温暖,否则他只能看到孤单又弱小的自己,只能抱紧单薄的自己。
所以会在看到女主写的《僵尸小孩》的故事里,那个被隐藏在地下室的见不得光的僵尸小孩,读到他需要的是食物还是温暖时,失声恸哭。
再来看女主角的童年。
女主角的妈妈永远游离得象个灵魂,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爸爸即便在神智不清又衰老得需要坐轮椅的时候,依然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扑倒自己风华正茂的女儿,要掐死她这个不详的怪物。
即便在阳光正好,景色正媚的白昼,也一下子把人带回十几年前的小女孩,面对发疯一样要掐死自己的父亲,那种身份和行为的巨大反差,混乱得让人发狂。
还有那个随地小便的暴露狂,议员的儿子,出生在光鲜荣耀的家庭,奈何始终不及哥哥姐姐们的光芒,从来不被看见,更不要说正视。
在日复一日的忽略下,他终于爆发了令家族羞耻的精神病,医院陪护一下都不肯,被妈妈打了一耳光还高兴得犹如得了奖品的孩子,久久回味,大概那是他从小到大,唯一被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妈妈看见的一次吧,足以慰平生。他的爸爸,坚定地认为每个孩子必须有用,如果没有,那还要来干什么?
即便他的孩子即将治愈出院,也不被接纳,是个需要辗转在各个精神病院度过残生的多余孩子,因为这个孩子对他们没用,对家庭毫无帮助。
那一个个细腻又真实的画面,让我哭得难以自抑。
有多少孩子的童年就是如此赤裸裸地被撕开展现在眼前?
有多少孩子从来就没用被看见,长大后不是像男主角那样从心底冷漠地认了命,就是拼了命地证明自己,渴望被看见?
有多少孩子像女主角那样,虽锦衣玉食,却从来没有被爱过,被好好对待过,她就是个外表美丽的空罐头,永远填不满的内心空虚,象个黑洞一样,为了贪恋一点可怜的温暖,吞噬一切,又毁灭一切。
又有多少孩子活在兄弟姐妹或家族的光芒下,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孱弱,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影子,只有出格、破坏和疯狂,才能引来目光在他身上停留,连一记愤怒的耳光都足以让人回味把玩许久,感受到了看见的美好。
难怪说,好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好的童年要用一生来治愈。
也治愈不好。
我们曾经是孩子,受过来自原生家庭各种各样的伤。
如今我已经是父母,成了孩子的原生家庭,害怕孩子像剧情里的人一样,不被看见,不被接纳,不被认同,不被欣赏。
我会爱你如你所是,不是如我所愿。
我爱你现在的样子,本来的样子,不是你将来潜力股的样子。
你不需要证明什么。
你也不需要表现。
你只需要做你就好了,那个有不少缺点有不少优点的你,或者缺点多过优点的你。
我爱你,不需要理由。
如果非要理由,那就是——你是我的孩子。
无论你曾遭遇过怎样的黑暗时光,
无论你的内心曾怎样的千疮百孔,
无论你戴着怎样的假面在生活,
在这部黑暗又温暖的韩剧里,应该都能找到治愈自己的方式。
正如这部剧的名字,虽然你是精神病,但没关系。
你无论怎么样,都没关系。
爱,能把人从深渊中拉出来。
猜你喜欢:
《德鲁纳酒店》:所有是非善恶,奖惩恩赎,爱恨情仇,自有定数
看完《德鲁纳酒店》,我一点也不同情高清明
韩剧《杀了我,治愈我》不仅仅是爱情剧,更多的是人性的探讨
最无聊的小游戏,越玩越上瘾,还停不下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