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型性格的症状及成因,以及普通人该如何

白癜风传染么 http://pf.39.net/xwdt/181024/6599256.html

在心理学里,对“偏执者”的定义,不是“固执的人”的意思,而是“习惯于使用否认和投射的防御方式,将内部感受投射于外部威胁的人,而且这种投射过程伴随有意识的狂妄自大”。简单的说,当一个人总习惯于把自己的痛苦归结于外界,为了缓解自身的痛苦,否认自己的不足,拼命攻击外界,这个人很有可以就是“偏执者”。

01

偏执者常见的症状

偏执者常见的症状:

1.语言上总表达“外界导致自己不幸”的观点

2.否定过去或现在存在的事,或者否定自己做过的事,从而避免被人责罚

3.内心很容易嫉妒别人。但外在行为会把这种嫉妒表达成:“别人在嫉妒我,所以别人总和我过不去”

4.面子很重要,不能被破坏。一旦被破坏就特别想羞辱或惩罚破坏者。

5.尽量让自己显得优秀一点,来掩饰内心的自卑。

6.脾气会不受控的突然暴躁,然后又深负内疚

7.无法用言语表扬他人,哪怕对方值得被表扬

8.总是不自觉的认为他人对自己有恶意。

9.为自己的不道德想法感到内疚自责,哪怕什么都没做

10.害怕被了解。担心一旦他人看穿自己的内心,会对自己的罪恶感到震惊,然后排斥或惩罚自己。

11.喜欢酒精

12.没有安全感

13.对被羞辱和被威胁极度敏感。

14.多位朋友反应过自己误解了他人的意思

15.熟人反应和自己相处觉得累,有种被剥夺感,评价里有“作”这一点

02

偏执型人格障碍(PPD)诊断标准(DSM-5标准):

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personalitydisorder(PPD)诊断标准(DSM-5标准):

对他人不信任和猜疑以至于把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恶意的。启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4项(或更多)症状:

1.没有足够依据地猜疑他人在剥削、伤害或欺骗他或她;

2.有不公正地怀疑朋友或同事对他的忠诚和信任的先占观念;

3.对信任他人很犹豫,因为毫无根据的害怕一些信息会被恶意地用来对付自己;

4.善意的谈论或事件会被当作隐含有贬义或威胁性的意义;

5.持久的心怀怨恨(例如,不能原谅他人的侮辱、伤害或轻视)。;

6.感到自己的人格或名誉受到打击,但在他人看来并不明显,且迅速做出愤怒的反应或做出反击。;

7.对配偶或性伴侣的忠贞反复的表示猜疑,尽管没有证据。

注并非仅仅出现在精神分裂症、伴精神病性特征的双向障碍或抑郁障碍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之中,也不能归因于其他躯体疾病的生理效应

03

偏执者的分类

偏执者根据偏执强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精神性偏执:

精神性偏执者会将自体中令人烦恼的部分投射出去,无论这种投射何等荒谬,他们仍然深信不疑。

比如明星粉丝团中某粉丝,坚信明星暗恋自己,所以遭到团长的嫉妒,即使明星和团长出面解释,仍然不信,认为只是在维护明星的面子而说假话。事实上是,他自己暗恋明星,并嫉妒团长和明星的近距离交流。

2.边缘型偏执者:

会巧妙的激惹被投射对象,令对方看上去似乎正像投射的那样,他们始终致力于让投射对象与自己的想象更匹配。

比如,某女性婚姻平淡无味,有出轨心思,她开始不自觉惹恼丈夫,让丈夫不愿回家,然后逼迫丈夫承认有外遇,哪怕丈夫没有外遇,妻子还通过查看电话记录或者拖鞋位置摆放不对等各种细节污蔑丈夫有外遇,逼丈夫承认有外遇,直至丈夫因忍无可忍真有了外遇,妻子的心总算放下来,以受害者身份感慨道:果然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

3.神经症性偏执者:

会不自觉的将内心的问题以不自我不协调的方式投射出来。即知道自己的一些性格特征让自己过不好,但是自己不能控制这些性格特征。

04

偏执者常见的处事模式

偏执者常见的处事模式:

1.否认。

他们会否认一切“让自己没面子”的观点,认为这是他人迫害自己的阴谋;同时也会否认一切“认可自己”的观点,认为这是他人对自己有所图的表现。

比如,情侣见面偏执者迟到了,一方说“你今天迟到半个小时了”“偏执者会回答”那是你没说清楚见面具体地点好吧,再说,你连半个小时都等不了,你肯定是不爱我了。“(撇开自己的责任,且转移成他人阴谋)

再比如,情侣一方说:“你今天化妆真漂亮”偏执者会回答:“你的意思是嫌我平时素颜不漂亮?“或”你希望我以后每次见你都化妆?好让你在你兄弟面前有面子些?”或“你是不是喜欢美女不喜欢我”或“你果然喜欢漂亮的脸超过我的内心,你很肤浅”(一切认可自己的观点都会让自己有不适感,并设想成他人为了达到自己目的的阴谋)

2.投射。

会把自己的观点或想法归结到别人身上。

比如,潜意识里自己讨厌领导,但是会不断和别人说是领导讨厌自己,不断歪解领导的语言行为的细节来向他人证明领导果然讨厌自己,如果他人为领导辩解,会被形容成领导的狗腿子;

再比如,某人潜意识里自己不想找工作时,但是意识层面会认为,不良的社会制度就是为了让我这种没有背景的人找不到工作

3.攻击性。

当他人的言语和观点或行为无法应对时,会用暴怒压住场子,显得自己赢了一样。

4.伪装。

把自己伪装成“成功人士”,掩盖内心的自卑。并努力对付那些让自己丢面子的人。

05

偏执者形成的原因

偏执者形成的原因:

偏执者对体验爱意有恐惧,和早年的不良依恋有关系。幼儿时期,幼儿对内部自我和外部客体极为混淆,而偏执者的本质是误将内部感受体验为外部刺激。

第一种可能性:

幼儿时期,幼儿显得“不乖”时(比如,不听话、反应过激、大哭、闹腾),养育者展示的爱和耐心不够,更多的是负面指责或惩罚,让婴幼儿对外界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和恐惧感。

第二种可能性:

童年时期,有一个暴躁、不克制情绪、喜欢责骂子女的养育者。他们对子女极端严厉的批评、反复无常的惩罚、毫不留情面的痛斥、使子女反复体验压制和羞辱。比如,养育者因子女筷子掉到地上的小事毫不留情面的痛声责骂,事后向子女解释这是爱他的表现,是希望通过责骂让子女改掉马虎的习惯。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常相互讥讽和苛责。子女看到到父母身上的多疑、责难、暴虐的内心和友善的外表,潜移默化被影响。

第三种可能性:

童年时期,有一个极度焦虑的养育者。在子女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养育者的忧心忡忡的建议和忐忑不安的预感助长了子女的恐惧感的形成。养育者总是为子女的小事一惊一咋,让子女生活在恐惧之中。当子女出现难题时,养育者会极力否定这个难题存在,让子女感觉到孤立无援不被理解。比如当子女困惑于如何解除和同学的误会时,焦虑的养育者会说“你现在主要的任务是好好读书,其它都不要想”或者“小孩子哪有什么误会,睡一觉醒来就忘了”或者“这件事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尤其是班主任,免得对你有想法”

总之,偏执者的家庭中,情感回应经常是错位的,客观现实也被扭曲,把惩罚解释成爱,焦虑解释成关心,父母之间的互动更多是嘲笑讽刺和责备,养育者竭力维护自己的安全感和权威,都希望能控制另一半的言行,用道理伪装自己的自私,缺少爱和包容。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很难分清事情的真相,在感受和认知上也十分混乱,分不清被骂和被爱的区别。使得子女在成年后的人际交往中,会让自己一直处在混乱中,然后不断让别人也混乱的互动方式。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偏执者因为童年时他拥有依恋对象,只是这个对象不怎么完美,所以他们有信任他人、依赖他人的能力,也能对领导或伴侣保持忠诚。

06

如何和偏执者相处

如何和偏执者相处:

1.无条件的包容和接纳。

让他们意识到你是发自内心,不计成本的希望他好,你们是利益共同体。这是所有相处法则的前提条件。他们的观察力非常敏锐,很容易分清是出于某个目的或利益关心他,还是发自内心的为他好,不带任何目的的为他好。如果是出于被迫或个人目的关心他,这些方法反而让他增加防备,不再信任你。

2.真诚。

少点自私自利,不要伪装。

3.自嘲。

自嘲向来时消除戒备的良方。让他们意识到,被他们视为十恶不赦的那些自体品格,其实常见于普通人群,并非那么恶劣。

4.寻找、理解他们“荒诞行为”背后内心的真实感受。

5.避免和他们争论某个观点,也尽量不要纠正他们的理解错误。

他们会误理解成这是对我观察力或人格的否定。

6.避免为他们讨厌的人辩解。

他们会理解成你和他讨厌的人是同一种人。

7.让他们理解人的思维与行动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想法可以任意作恶,只要行为保持中正就行。

8.尽量保持语言和行为的一致性。

他们会为无法打破这种一致性而暴怒,但如果无法保持一致性,会激发他们的恐惧。

比如,某男生说从不替别人拿包,他们会为男生这一行为纠缠、暴怒,想尽办法让男生替自己拿包,但是一旦男生替自己拿包,他们就会开始恐惧男生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假话,男生的每一个观点或承诺迟早都会被别人打破。

9.承受他们的情感爆发。

不要指责,不要分析,不要讲道理,更不要试图改变。

参考书籍:《精神分析诊断》《精神障碍与诊断统计手册》

朱逦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zl/126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