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脑科学日报
年7月8日
科学时讯
1,香港中文大学最新研究:肠道中的蛋白质异常会引发阿尔茨海默症
来源:转化医学网肠内给药对神经元耦合缺陷的影响
7月2日发表在《生理学杂志》(theJournalofPhysi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和转基因小鼠的胃肠道(GI)中也观察到β-淀粉样蛋白沉积,淀粉样前体蛋白过度表达。肠道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可能导致小鼠出现类似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这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在患者出现认知缺陷症状之前将目标对准肠道。阅读链接:香港中文大学最新研究:肠道中的蛋白质异常会引发阿尔茨海默症2,Humanin调节着健康和寿命
来源:阿尔茨海默病
由南加州大学戴维斯老年学学院(USCLeonardDavisSchoolofGerontology)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项新研究首次证明了一种微小的蛋白质对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和长寿具有重大影响。这项研究于6月23日在线发表在《衰老》(Aging)杂志上。
研究人员分析了少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和没有痴呆症的对照组个体的脑脊液样本,并注意到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Humanin水平要低得多。在新生儿脐带血样品中,高水平的Humanin与高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或称每个细胞内存在的线粒体基因组拷贝数相关。这一结果突出了Humanin和其他线粒体蛋白成为与年龄相关疾病的治疗手段的潜力。研究报告的第一作者、南加州大学戴维斯老年学学院研究助理教授KelvinYen说,研究还表明,Humanin可能有一种古老的线粒体信号机制,对调节身体健康和寿命至关重要。
阅读链接:
Humanin调节着健康和寿命
3,加州理工高伟Chem.Soc.Rev:可在复杂介质中应用的医用微纳米机器人
来源:奇物论
血液推动策略
加州理工学院高伟教授对可在复杂介质中应用的医学微纳米机器人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作者在文中综述了近年来复杂的生物环境对微纳米机器人的影响,并重点介绍了可增强纳米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运动能力的新兴技术方法;随后,作者也介绍这类微纳米机器人在体内成像、控制和医疗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阅读链接:
加州理工高伟Chem.Soc.Rev:可在复杂介质中应用的医用微纳米机器人
4,CellRep
超例大队列样本组学分析,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保守调控网络
来源:精准医学与蛋白组学
6月23日,加州大学DavidGeffen医学院的DanielH.Geschwind研究团队在CellReports上发表蛋白组学研究新成果。研究者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结合系统生物学方法,针对多个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蛋白表达网络进行研究,鉴定到了与神经病理学和认知能力下降相关的共表达模块。研究还揭示了能够区分疾病早期和晚期的不同生物学过程,这些保守的高可信的蛋白组学变化有望成为该类疾病药物发现的靶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阅读链接:
CellRep
超例大队列样本组学分析,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保守调控网络
5,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新疗法——缰核脑深部电刺激来源:医脉通精神科现阶段,抗精神病药和电休克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10%-30%)的患者症状控制不佳,或不能耐受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最近,在对各种精神疾病的治疗中,深部脑刺激(DBS)作为一种安全性良好的治疗手段被广泛探索。缰核是位于上丘脑,可调节中脑的多巴胺能功能。研究认为,缰核不仅在睡眠和清醒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在厌恶性刺激事件(包括疼痛,压力和诱发恐惧的刺激)的处理中也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以探索双侧缰核DBS(HB-DBS)在重症慢性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初步结论:对于某些慢性的严重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HB-DBS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外科治疗手段。HB-DBS发挥治疗作用的方式,可能为通过恢复低下的缰核功能,从而抑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多巴胺能功能亢进,这对于具有严重阳性症状的患者尤其有效。阅读链接: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新疗法——缰核脑深部电刺激研究速递
6,布洛卡区域的功能复杂性及功能分离
来源:思影科技
布洛卡区内的区域与其网络之间的功能协变。人类认知理论以“布洛卡区”为主要特征,认为它导致了无数的心理功能。然而,在实际的脑功能研究中发现,布洛卡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多用途的单位,它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不均匀的。这一区域的一些功能(子集)共享神经认知资源,而其他功能则依赖于可分离的回路。
近十年来,不断积累的证据揭示了Broca区域的两个亚区之间的根本区别,有许多证据显示这两个亚区可能在认知方面起着不同的计算作用:一个属于特定领域的“语言网络”;另一个属于一般领域的“多需求(MD)网络”。关于布洛卡区的功能系统应该根据这些(以及其他尚未确定的)功能组成部分进行(重新)建构,以建立一个结论可以被重复并且理论系统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比较和证伪的研究系统。本文发表在TrendsinCognitiveSciences杂志。
阅读链接:
布洛卡区域的功能复杂性及功能分离
7,AI画家化身“心灵捕手”,绘制风格化肖像,NeurIPS大会一举成名!来源:雷锋网近日,预印论文库arXiv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论文中的AI画家可以化身“心灵捕手”,通过对话式沟通感受人类的独特品质、个性和情绪,从而绘制具备内在情感特征的人物肖像。据了解,这位EmpathicAIPainter,出自来自加拿大温哥华西蒙弗雷泽大学(SFU)iViz实验室团队。据该团队介绍,AI画家具备两套创意系统,一是对话式语音交互系统,一是AI人像生成模型系统,他们均通过3D虚拟人像来呈现。与传统绘制画像不同,它不是一种静态的“眼观”模式,而是采取对话聊天的形式,捕捉内在情绪完成艺术创作。阅读链接:AI画家化身“心灵捕手”,绘制风格化肖像,NeurIPS大会一举成名!8,如果我们的世界逐渐失去颜色...
来源:环球心理资讯
研究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确定观察者颜色意识的丰富程度。头戴式虚拟现实(VR)显示器能将观察者放置在身临其境的动态现实世界环境中,他们自然地通过扫视和转弯来探索这些环境。同时,使用耳机式眼动追踪技术监控观察者的视线,然后系统地改变视觉环境,使只有他们正在观看的场景部分以彩色呈现,而其余部分(即视觉外围)变成灰色。
结果表明,在主动的自然观看条件下,我们对丰富多彩的视觉世界的直观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正确的,我们通常很难意识到视觉外围的颜色去饱和度变化。当观察者自然地与视觉场景互动时,他们通常无法注意到大多数视觉世界中色彩的消失。当有意寻找视野周围的去饱和度时,观察者对他们的视觉环境中缺乏色彩更加敏感。然而,即使在观察视觉外围时,他们仍然无法在视觉世界的大部分场景中注意到失去了颜色。总之,这些结果表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外围颜色的认识令人惊讶地缺乏。
阅读链接:
如果我们的世界逐渐失去颜色...
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文阅读
1,7.7脑科学日报
JEM:尼古丁能改变小胶质细胞特性;幻听源于大脑异常连接
2,7.6脑科学日报
Lancet子刊:多少运动量有益于心理健康?Neuron:为什么记忆形成神经元易受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
欢迎加入超过人的
全球最大的华人脑科学社群矩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