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网络依赖者约占8%-13.7%,年龄在10-39岁之间,占到总人数75.1%,网络游戏使用率高达网民数量的56.4%。
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游戏障碍”作为新增疾病,纳入ICD-11中“成瘾行为所致障碍”当中。游戏障碍不仅会损害青少年身体及心理健康,影响学习、工作成绩,甚至还会诱发青少年犯罪,所以应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什么是游戏障碍?好发人群有哪些?
指持续反复使用网络或电子游戏导致行为失控,游戏占生活主导地位,不顾其不良结果。
一般以男性儿童青少年人群为主,亚洲人群高于其他。
游戏障碍的表现有哪些?
1.过度使用:网络用时超出预期时间,忽略时间忘记做其他的事。如对游戏的开始时间或结束都无法控制。
2.戒断反应:当没有网络或无法使用网络时,表现出易激惹,紧张焦虑或闷闷不乐。如游戏已经替代其他的兴趣爱好,占主导地位。
3.耐受性增加:不断增加网络用时,更换更好的软件及设备。如不断增加游戏强度、时间、金钱。
4.负性后果:影响成绩、爱说谎、独来独往,不喜社交,容易疲劳等。严重时甚至难以区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怎么去预防和治疗?
1.预防为主,对于儿童青少年这类高发人群,学校要加强宣传游戏成瘾相关知识,让儿童青少年从小了解它的危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家长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建立良好家庭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