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剂的微时代,微针真的是智商税吗上

#微针#

此前,我们简单介绍了高端制剂微时代中的微丸技术。本周开始,我们来进入微时代的下一位高端成员--微针的科普时间。

“微针”相信现在很多人都略有耳闻,社交平台上也常常会被高大上的“微针美容疗法”与“黄金微针”美容技术种草。在某红书上搜索“微针”相关有高达6万+篇笔记,而“黄金微针”相关也有1万+篇笔记,足见其现在日渐火爆的上升趋势。当然,微针也伴随着”用不出效果“、”智商税“的负面口碑。

最初,微针是作为一种新型给药技术平台来开发,现在却更多地应用在美容和医美领域。我们在此前的《皮肤给药进化史(下)》中回顾了经皮给药系统的新时代发展历程,第三代透皮给药技术包括微针。作为人体的最大器官,皮肤与口服、注射一样,是三大给药途径之一,而因为注射伴随的疼痛会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普通的乳膏又因为皮肤的屏障作用伴随着较低的生物利用率。因此经皮给药系统作为一种可以高效地将药物成分通过皮肤传递至人体循环系统的给药技术将极具市场前景。

最新研究发现微针疫苗贴片比皮下或肌肉注射疫苗能更有效地给小鼠提供抗流感病毒的保护

通常,微针的长度为至微米,以针阵列的方式组合,一般每平方厘米可容纳至个微针。微针的目的是穿透角质层,在皮肤上通过物理制孔,形成远远大于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的微米级运送通道,在不触及组织神经的情况下将药物或者活性成分传递至表皮或真皮上层,这样药物的输送效率得到增强,且克服了常规的透皮给药问题,不需要通过皮肤角质屏障直接参与微循环。

虽然名字里带着一个“针”字,但其实微针仅仅是微痛甚至是无痛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不会受到怕痛的抵触;也不会需要像口服药一样经历胃肠道内酶反应破坏和肝脏的首过效应。近年在防疫的背景下,微针也具备一个特殊的优势,可以以常温固态形式保存和运输,降低冷链的投入与冷链传播的风险。

外用乳膏、皮下注射针、微针贴片和透皮贴剂的比较

制作微针的材料大相径庭,而微针针尖的形状也大不相同,可以是圆柱形、尖角形、三角形、五角形、八角形等等。一般情况下,微针的制作材料包括硅、金属、糖和塑料等。

全世界第一根微针诞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其材质就是硅。我们都知道硅是自然界一种非常常见且丰富的元素,地壳成分中27.8%是由硅元素构成。硅被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的制造,如计算机、电信和电视等。硅性质稳定、容易提纯、具有灵活性与兼容性,便于生产出不同的尺寸和形状。然而,复杂的工艺条件造成高额的时间成本与经济成本以及在生物相容性方面的脆弱性、易断裂等特点,限制了硅在微针中的应用。

金属

金属

相较于容易断裂在皮肤中引发健康问题的硅,金属材料强度足够,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因此更适合用作微针的原材料。通常,微针中使用的金属为不锈钢和钛,还包括钯、镍、钯-钴合金等。第一种被用于生产微针的金属为不锈钢,后来钛凭借其更强的实用性与稳定性,成为不锈钢的一个强有力的升级替代品,被应用于微针生产中。

陶瓷

陶瓷

氧化铝陶瓷是一种用途广泛的陶瓷,因为其优越的性能,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铝(AI)与氧(O)之间存在高能离子键和共价键,可形成非常稳定的氧化物。氧化铝(AI2O3)因为具有比较强的耐化学性,也被应用于微针中,具有较大规模的潜力。

作为碳水化合物的一种,糖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原材料。麦芽糖是应用于微针的最常见的糖之一,其他诸如蔗糖、木糖醇等也可以使用。碳水化合物作为药物的载体,长时间会溶解并调节药物释放在皮肤中。对于人体来说,碳水化合物不仅便宜,也相对而言更安全。然而,糖在高温下容易降解,因此在制作过程中会稍微困难。

聚合物

聚合物

聚合物是高分子化合物,一般指相对分子质量高达几千到几百万的化合物。微针常见使用的聚合物包括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乳酸(PLA)、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聚乙醇酸(PGA)、聚碳酸脂(PC)、环烯烃共聚物(COC)、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聚乙烯醇(PVA)、聚苯乙烯(PS)等。通常情况下,以聚合物为原材料可制备出溶解度或可生物降解的微针阵列,它们的材料硬度比陶瓷和玻璃更硬。

除了材料与形状丰富多样之外,微针的药物递送方式也是大不相同,我们将在下周详述,敬请期待。

然而,作为国际知名透皮给药技术专家,全博却认为应当辩证看待微针这一技术。她曾多次在演讲中指出:“在国外,针对微针载药的研究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但是却鲜有成熟上市的微针产品。在药物领域,微针很可能是一个‘坑’。”全博认为,即使在微针上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也很难筛选出一个合适的药物。正因如此,微针在制药领域的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zl/143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