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始前,先引入一个名词解释——什么是「粒径」?粒径指的是微球直径,通常以微米(μm)为单位。
年至今,以再生材料为基础的微球注射填充市场愈发扩大,微球的相关话题一直被广泛讨论。
观察一个球,最直接的就是看大小。说一个知识点:1毫米等于微米;毫米已经非常微小,仅有几十微米大小的微球无法用肉眼可见,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一睹“球”容。
▲电镜下西宏医药制备的微球“球小,肉眼看不见,所以大点小点都没事”——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那么,大球、小球会对产品有哪些影响?今天来分析一下。
01大球小球,怎样才合适?
目前主流的几款再生产品中,不论是聚左旋乳酸(PLLA),还是聚己内酯(PCL)等,其微球粒径主要分布在20-63μm之间。为什么是这个范围呢?得从人体的吞噬细胞说起。
任何材料进入到人体中,都会激活人体免疫系统。针对一切外来物,系统内的“扛把子”——吞噬细胞会及时赶来清理异物。
但吞噬细胞的直径在14-20μm之间,对所有外来物不是“想吞就吞”,微球的大小影响着吞噬细胞的下一步反应。
微球比吞噬细胞小:被吞噬细胞吞噬,微球无法诱导胶原再生,吞噬细胞将微球吞入后容易形成异物巨细胞,引起慢性异物肉芽肿等不良反应;微球粒径过大:超大粒径的微球会直接引起结节、肉芽肿;此外,球体越大,与人体的接触面积越大,降解速率越快,越容易出现长期红肿、发热等不良反应。可以说,微球的大小与产品的稳定性直接挂钩。
02大小均匀,这才“稳”!
按照常规方法制备得来的微球,往往大小不均匀、粒径分散较宽,不仅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还会在使用时容易出现“堵针”的情况,导致操作时需要医生反复处理,增加感染的风险。
此外,微球大小不一,其在人体中的降解速率快慢不齐,加剧产品的不稳定性。
“求稳”,微球大小均匀是关键。
初步获得再生材料微球之后,要对微球进行二次分筛。西宏医药利用微球精准分筛工艺将制备好的微球进行精确地筛分,在指定的粒径范围内,获得大小均匀、形态饱满的球体。
▲电镜下西宏医药制备的微球随着研制工艺的不断突破,该项技术已被西宏医药应用于不同再生材料微球的制备,如聚左旋乳酸(PLLA)微球、聚己内酯(PCL)微球、羟基磷灰石钙(CaHA)微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共聚物微球(PLLA-PEG)等。
目前,西宏医药已经实现不同再生材料、不同粒径范围微球的可控化和产业化生产。
任何一种产品,只有具备明确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才能获得良好的市场反馈。
西宏医药作为研发型企业,会充分发挥自主研发优势,加快专利技术成果转化,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线”,打造技术和产线优势,构建企业持续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