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发生于儿童期,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表现为焦虑或恐惧情绪的精神障碍。情绪障碍并非一个正式的诊断名词,对这个概念的应用尚无规范的指南。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情绪障碍时,意味着他或她具有心境障碍或焦虑障碍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儿童精神病学中传统地将特发于童年和少年的情绪障碍与成年型神经症性障碍区分开来。此种区分有四大理由。第一,研究发现一致显示,有情绪障碍的大多数儿童成年期表现正常,只有少数到成年期出现神经症性障碍。反之,许多成年神经症性障碍患者起病于成年,没有明显的童年精神病理作为先导。因此,发生于这两个年龄阶段的情绪障碍具有不连续性。第二,许多童年情绪障碍似乎是正常发育趋向的突出化而不是本身性质异常的现象。第三,与上项说明有关,常有这样一种理论假设,即童年情绪障碍的心理机制与成年神经症可能不一样。第四,童年情绪障碍不能明确地划归诸如恐怖性障碍或强迫性障碍等设想为特定的分类实体之中。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idiopathicemotionaldisorderinchildhood

就诊科室:儿科,精神心理科

多发群体:儿童

常见病因: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病因

常见症状:头痛、恶心、呕吐等,或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型退缩。恐惧死亡、恐惧出血等身体损伤等

病因

1.心理社会因素

儿童的生活较成人单纯,但在家庭和学校等环境中也会遇到各种心理社会方面的应激因素,如父母的过分保护,或过分苛求、态度粗暴等家庭不当教育方式,或学校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意外生活事件的惊吓、身处矛盾无法解决等,均能对儿童心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引起过分而持久的情绪反应。

2.遗传因素

由于患儿具备遗传性易感素质与人格类型(如情绪不稳定和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出现情绪障碍。

3.儿童时期患严重的躯体疾病

在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儿童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临床表现

根据童年情绪障碍中不同病症具体叙述如下:

1.分离性焦虑障碍

儿童与所依恋的对象分离时产生的过度焦虑情绪,依恋对象多是患者的母亲,也可能是祖父母、父亲、其他抚养者或照管者。多起病于6岁之前,表现为与依恋对象分离前过分担心依恋对象可能遇到伤害,或者会一去不复返。过分担心依恋对象不在身边时会发生自己走失、被绑架、被杀害或住院等情况,以至可能自己再也见不到亲人。每次分离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或因害怕分离而不想上学、甚至拒绝上学。也可表现为分离时、分离后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或社会型退缩。在没有依恋对象陪同的情况下绝不外出活动,晚上没有依恋对象在身边时不愿意上床就寝,或反复出现与分离有关的噩梦,以致多次惊醒。

学龄期和学龄前期儿童当实际或可能与他们所依恋的人离别时出现某种程度的焦虑是正常的。只有当对离别的恐惧构成焦虑的中心,并且这种焦虑发生于童年早期时,才应诊为离别焦虑障碍。与正常离别焦虑的鉴别点在于其严重程度在统计学上属于少见(包括持续时间超长,超出了通常的特定年龄段),并且社会功能也伴有明显的问题。另外,诊断还需不存在功能之人格发育的普遍紊乱;如果存在这种紊乱,就应考虑编码F40-F49。发生于发育过程中不恰当年龄段(如少年期)的离别焦虑不应在此编码,除非它是恰当年龄段的离别障碍的异常延续。

2特定性恐惧障碍

儿童对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观事物或处境产生过分的恐惧情绪。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表现为患者过分害怕某些事物和情境,但实际上这些事物和情境并不具有危险性,或者虽有一定危险性但患者所表现的恐惧大大超过了客观存在的危险程度。恐惧内容有:恐惧死亡、恐惧出血等身体损伤;恐惧自然环境中的动物(如蜘蛛、狗)、某种特殊事件或场景(如黑暗、雷电、风暴、高处、隧道、电梯、飞行等)。当患者面对恐惧对象时,表现极度恐惧的情绪,或哭闹,发脾气,可能伴有心跳加速、面色煞白、出汗、小便不能自主控制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并竭力迅速远离恐惧对象。患者对特定事物的恐惧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

3.儿童社交焦虑障碍

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和回避行为。在新环境中,或与陌生人,包括同龄人交往时,持续性紧张不安,过分害羞、尴尬,过分







































治疗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zl/604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