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对于临床工作者认识心理障碍、神经症及某些精神障碍的本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传统的生物医学观点转变到医学心理观点这是一个医学思维模式的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有赖于变态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早在十九世纪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曾创造性的运用他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精神防御机制学说,对某些精神症状的形成从心理学角度加以解释,他的《精神分析引论》成为传世之作,他的理论也被后人升华发展延用至今。今天,当我们真正学会走入病人心灵的时候,不得不赞叹这位伟人对临床心理学的不朽贡献,不亏为“人类文明的第三次革命”。变态心理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临床所见的所有的精神症状和性变态及人格变态均属于研究的范畴。继十九世纪末弗洛伊德从对癔病病人的催眠中发现,本能需求的被压抑是癔病形成的重要原因,启发了后人在这一领域不断的思考和创新。目前,我国的精神病学家许又新教授又从中国人的文化特征,对神经症的形成做了心理学方面的探究,把弗洛伊德的压抑理论进一步具体化,使我们进一步领悟到心灵世界的脉络,继而更深层的思考我们所看到的精神症状。1.用“心理决定论”原理理解精神症状按照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决定论”的原则:“心理现象的发生也和生理现象的发生一样,不会是偶然碰巧发生的,每一心理事件的产生都是由先前事件所决定的。”这一点我们从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病人的临床表现,观察到精神症状的出现确实绝非偶然,它的内容与那个时代文化背景对人心理上的冲击程度极其相关。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在临床看到的精神症状,表现出是这样一些内容。例1:患者XX男性,40多岁,高中学历,会计职业。诊断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言语性幻听内容为“必须交代你的罪行,交代……”;思维形式散漫,内容有被害体验如:“……你们都害我,监视、迫害、我不怕,毛主席命令……反革命,斗私批修……不要一切牛鬼蛇神”,并存在象征性思维:“我穿红色革命服,打不倒我……”;行为怪异,表现面对墙站着,不停地敬礼,身穿红色衣服不允许任何人接触等等。病前曾在中学参加“大串联”、“武斗”、“批斗老师”等社会活动;病前性格:谨慎细致、胆小懦弱,现任单位会计,病前无明显精神诱因。这是一组以“文革”为文化背景的精神症状。那个年代强大的政治压力是那一代人的共同面对的心理压力,我们不仅从众多的失眠、焦虑、神经症等轻型精神障碍的心理现象中观察到,在重症精神障碍的表现中也可观察到。从症状的性质来看,思维形式和思维逻辑的异常较为突出,思维内容和行为内容反映出心理本质的体系,即当时的社会文化特点,包括幻听症状所反映的内容。站在症状的对面从临床医生的角度来看,这一切均属凭空而致、荒谬与现实环境不和谐。如果我们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这位患者看似荒谬的思维体系中,反映的实际是“自我安全感”的需求,这是一个内在心理动力范畴的思考,“安全感的危机”源于当时社会强烈的政治气氛,这一危机的出现必然要引起自我反射性的防御,他所选用的防御机制是与当时最具安全感的政治内容密切相关;患者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穿红色的衣服”、“毛主席命令”、“敬礼”、“面壁请示”等,都是那文革时代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符合病前时代的文化主题。例2:在20世纪90年代我们在临床看到精神病人的心理现象是:“镭射恐惧”、“辐射恐惧”、“电波控制感”、“物理影响妄想”等,一些科技文化的内容开始出现:一位老年妇女,被家属强制送来就诊,医院门前时,怎么也不从车上下来,几经周折很难使病人配合。心理科的医生在短时间内迅速的向家属采集病史,了解到一个关键性的症状:“病人恐惧阳光的辐射”。医生思考片刻后,对周围的人大声讲了这样一段话:“大家赶快进楼里,大楼是白色的可以防辐射,汽车是金属不绝缘,车里的人快到楼里避一避”。结果,病人立即离开汽车进入了住院病区。两例不同时期的病例,反映出这样一个思考: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对人们思维影响是不同的,因而所产生的精神症状的内容也就不相同。只要我们变换一下思维角度,我们就可能发现精神症状内在的逻辑,就可能发现不同文化对精神症状形成中的影响。因而,对于精神症状的发生,就会有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理解,这就是一种职业的思维视角,也是精神决定论给我们的启发。我们常常听到大家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在精神科医生的眼里,看到的全都是精神异常的人。而事实上恰恰相反,如果是一个职业素质较高的精神科医生的话,我们常常是需要把那些被一般人认为不正常的事情,赋予它“合理化”的理解。因为我们知道“症状的出现不会是偶然碰巧发生的,是必然有先前发生事情所决定的”。我们知道精神动力的产生不是无原无故的,我们的职业需要自己不断的寻找那把开启那扇心灵的“钥匙”,而且必须遵循这一途径,这是一个精神科医师必备的职业素质。我们总是习惯理解那些容易理解的和合乎常理的事物,而精神科的特点偏偏是面对一些不在常态的,甚至是攻击到我们自身的一些病态表现。对于这些现象普通人是难以理解的,他们会感到束手无策,他们便会求助于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假如我们这些精神科的专业工作者,从事人类脑科学研究的工作者,也同样站在症状的对面用批判的眼光去指责症状的荒谬,斥责某些特殊的病态表现的话,这样的思维模式就有些欠专业性,就缺乏一个精神科临床工作者应有的职业素质。一位工作人员斥责一位长期住院的病号为“流氓”,原因是看到那位患者有自慰行为;还有一些医务人员把某些病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能需求,用病态的眼光去评价为“病态的行为或思维”。更有这样的一些近乎笑话的事情:几位刚刚从事精神科工作的新同志,不理解病人的幻视表现,看到病人不停的往自己的身后看,医务人员也跟着不停的看病人的身后等等,诸如这些现象实属我们从业人员专业知识上的一种疏忽。现在我们的专业人员基本能够实现了第一个层面的转变,就是面对一组精神症状,能够理解是一个病理表现,是症状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工作的中心部分,不会出现我们提到的那个笑话。但是,实现另一个层面的理解,就是真正理解症状的本质内涵,就需要进一步的充实我们的专业知识,提升我们的理论水平,拓展我们的认知平台。2从人本主义理论角度的思考所有的精神症状背后都包含者自我需求的满足。这一思考来自人本主义心理学,当我们面对一组临床症状的时候,一方面评估它的严重程度,这是站在临床工作的角度,从它的对面用传统习惯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最大限度的发现那些偏离常态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为了做出准确的临床诊断必须经历的思维历程。另一方面还应学会站在它的同一方向分析症状的合理程度,这是深一层的思考,是从本能需求的角度理解症状的存在的意义,发掘它内在的逻辑关系,破译病人症状与病人精神内在需求间的动力关系,寻找病人真实的精神需求。按照马斯洛“动机层次论”的原理,人的基本愿望需求分为以下几个层面:最基本的为“生物本能需求”,第二层“安全感的需求”,第三层“尊重的需求”,第四层“归属与爱”,最后为“自我实现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引发人类行为的源动力是上述诸多需要的自我满足,其中某一项的动机受挫都可引发人类的心理症结。如:被害妄想的形成往往是安全感过度匮乏的结果;夸大妄想是“自我实现”的幼稚表现形式是把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理想转化在自我世界中。当我们观察那些自我控制能力极低的患者,所表现出的一些本能欲望,按照临床诊断的看法会得出这样的评价:“这个人低级意向增强”。如果从人本主义角度去理解,这些较正常水平外显的“本我”愿望,正是马斯洛动机层次论第一层“生物需要”的表现,是在防御机制作用下的代偿性满足。我们在临床常常观察到有些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的个体,由于超我力量的过分压制,本我是加以装饰后表现出来的,反映的是对“生物需求”的渴望。例3:患者XX女,66岁,文盲,无业,丈夫早年去世,独居近40年。以老年性精神病入院,核心症状评论性幻听。病前性格:内向、守旧、认真、古板。病人常常听到有很多的人在谈论自己和邻居的一位男同志有不正当关系,到处躲藏以避闲话;但是,不管躲到哪里,这样的声音总跟到那里,病人有时对骂、有时堵门窗、不敢出门。见到医生便痛苦的讲述:“丢人那,我走到哪里,他们就说到哪里,我清清白白的守寡,怎么就惹了这么多闲话?医生你得帮我洗清我的清白呀……”。医生问她:“那个男同志是个什么样的人?”回答:“那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世上少有的好人,人家根本就不是那样的人……”。从这个病人的症状中我们不难看到生物本能的过度压抑,也不难看到患者的心理需求,我们从人本主义观点的角度,我们深深的理解到了这一方面的问题。由于患者自身受传统文化的浸透,自己不敢正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在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下“投射”成别人的声音,以幻听症状的形式出现,实现了病人本我的合理化。因而我们认为:所有的语言性幻听都是病人自己的“心声”,是本能动机的合理化表现,这里有心理防御机制的转化作用。3.精神分析的视角对临床现象的理解精神动力学派把人的行为根本归结为“力比多的满足”,把人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力量的和谐实现着人的诸多行为;其中本我是“按照享乐原则”行事,代表人的本能愿望;超我是道德的我,遵循社会伦理道德尽善尽美,约束监督自我;自我则是按照超我的要求,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三者的和谐表现出健全的人格特征,三者之中任何一方出现偏差,都会出现偏离常态的人格倾向,甚至是精神障碍或神经症。正常人的生物需要常常被强大的“自我”所约束着,被现实客观现实所限制,并与现实环境保持一致,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来。而精神病人的“自我”力量水平降低,不能评判客观现实环境,内向性思维不恰当的外显,是精神病人的一个特点。所以我们很容易从他们的行为中观察到“本我”愿望的内容,如:追逐异性、争抢食物或衣物、过分装扮、性欲增强等,这些从道德伦理角度视为低级下流的东西,正是构成一个人最基本的人格要素,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可否认和逃避的本能,只有在精神异常的状况下,自我”和“超我”的力量才会明显下降。“本我”肆无忌惮的合理化释放,是精神症状产生的动力学因素,这一点我们的专业工作者是必须了解和理解的。按照这一原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善于理解和尊重每一个精神症状,善于诱导病人充分表现症状,正确把握病人的精神世界。自知力的恢复实质上是“自我”力量的成长或恢复的表现。精神病人从幻觉中走出来,接纳现实环境的要求,批判病态中的表现,现实水平不断提高,是自我水平的回归。这一过程每一位临床医生都可观察到,我们需要如何学会诱导这一过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