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抑郁”“工作压力”“精神压力”这些关键词,已越发频繁地出现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对于一些高强度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出现精神方面的亚健康在职场中并不稀奇;具体到司法实践中,员工在工作中患精神病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那么,员工在与企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罹患精神病,是否构成工伤?企业是否需承担相应责任?本文将为你解答。
“失眠”“抑郁”“工作压力”“精神压力”这几个关键词,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于现代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对于金融、法律、媒体等高强度行业从业者而言,深夜在朋友圈刷屏吐槽,已然成为一种“社交风尚”。这一现象的存在固然带有娱乐成分,但也更多地反映出精神方面的亚健康在职场中并不稀奇。具体到司法实践中,员工在工作中患精神病的案例更是屡见不鲜。那么问题来了,员工在与企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罹患精神病,是否构成工伤?企业是否需承担相应责任?
1
“工作压力大”导致精神疾病
前不久,北京高院审理了一起因工作压力大导致精神疾病的行政诉讼案件。
原告姜凯原系首都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首信公司)网络工程师,与该公司签订了期限为年6月11日至年2月25日的劳动合同。年6月4日,首信公司向姜凯出具了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同时,首都医科医院医院等医院出具诊断证明认为,姜凯患有重度抑郁症伴发精神分裂症等症状。
年6月2日,姜凯之父代姜凯向北京市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海淀人保局)提交工伤认定申请表等工伤认定申请材料,称姜凯因在首信公司长期连续工作导致压力大、失眠,最终导致上述疾病。同年6月14日,海淀人保局作出告知书,认定姜凯之父提交的工伤认定申请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1条以及第14条、第15条规定的工伤(视同工伤)的认定情形。之后,海淀人保局分别以邮寄和公告方式送达了上述告知书。
姜凯不服上述告知书,于同年8月16日向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行政复议。同年10月17日,该局作出复议决定,维持了原行政行为。姜凯亦不服,提起行政诉讼。
对此,一二审法院均认为,本案中相关医学证明书载明原告患有精神分裂症等病症,但目前并未有证据表明原告上述病症系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而导致,亦未有证据证明其病症属职业病。因此,不构成工伤。
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构成工伤需满足“三工”之条件,即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原因。在因“工作压力大”而引发精神疾病的情况下,是否满足“工作原因”这一要件,换言之,精神疾病与工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实为案件审理与判决的关键。
结合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对于该类由工作引发的“慢性”疾病,只有在满足《职业病防治法》中“职业病”之内涵界定的情况下,方构成工伤。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并公布,目前,并未有相关法律将精神类疾病纳入到职业病的范畴。因此,工作压力导致的精神疾病不构成工伤。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情形虽不构成工伤,但用人单位仍需为患病员工提供企业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有关待遇。
2
工作中的“特殊刺激”导致精神疾病
承前所述,经年累月的高强度工作而引发的精神疾病属于工作中引发的“慢性”疾病,只有在属于“职业病”的范畴时,方构成工伤。但是,除“慢性”精神病外,员工还可能因工作中的某种直接刺激在短时间内引发精神疾病。
年6月14日,女员工章某所在的公司车间里发生意外事故,她亲眼目睹一辆牵引车将一名工人碾压在车轮下,致工人当场死亡。为此,她受到严重惊吓,医院治疗。年9月23日,章某向人社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该局以超过规定时效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伤认定通知书。
抛开时效问题不谈,上述案例中的情形能否认定工伤?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判断该问题的关键依然在于“工作原因”要件是否满足。具体而言,应分情况处理。如果在医学上可以证明,员工在工作中受到该类刺激则必然引发相应精神疾病,则属工伤;反之亦然。就本案情况而言,大部分普通人并不会因受到此类刺激而激发精神障碍,即不构成必然因果关系,不能认定为工伤。
虽不构成工伤,但用人单位需为患病员工提供国家有关企业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的有关待遇。此外,用人单位可能同时面临民事侵权诉讼的风险。
3
“身体伤害”导致精神疾病
除上述员工在工作中单独罹患精神病的情形外,精神病常常会伴随身体伤害同时发生。
年1月28日,牛霞于工作期间受伤,右手食指热压伤,伤后先后住院两次。牛霞自受伤及进行手术后受到惊吓,精神出现异常,出现心烦,失眠等症状,怀疑自己的手指治不好,整日闷闷不乐,多疑多虑,情绪低落,悲观厌世,有轻生念头,焦虑不安。医院进行治疗,医院确诊为反应性精神病,项城精神病院确诊为精神分裂症。
在该种情况下,结合目前的司法实践,如果员工工作期间身体受伤的同时受到精神刺激而引发有关精神疾病,由于身体伤害与精神伤害二者存在密切关联,法院通常会将伤害整体看待,在符合一般工伤构成要件的情况下,因“身体伤害”导致精神疾病将被认定为工伤。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种情况下,员工不仅可享有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同时,根据我国《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民事法律规定,用人单位还面临被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之诉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