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院李俊华如何应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不良

抗精神药物是一种能影响人的精神活动的药物,它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目前精神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所以精神障碍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可因药物种类、剂量、用药时间、患者个体不同而易产生许多方面的不良反应。有些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或出现难以恢复的后遗症。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充分了解患者所服药物的特点,对各种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严密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处理,以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现将常见不良反应和应对措施介绍如下

一、轻度药物不良反应

如口干、便秘、乏力、眩晕、手抖、轻微的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等,如果没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可以不必特殊处理。处理方法:(1)鼓励患者多活动,多饮水、多吃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对3天以上无大便者,应协助患者排便,如给开塞露或肥皂水灌肠,以解除患者痛苦。对习惯性便秘者,应帮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或于清晨空腹时饮淡盐水、蜂蜜水或缓泻剂。

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1.锥体外系的症状:是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率约为50%一70%,出现症状如流涎、震颤、肌张力增高、静坐不能、扭转痉挛、口齿不清、吞咽困难、运动不能等,长期服药者可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所以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抗震颤麻痹药对症处理。

静坐不能:有资料报道发生率达20%一40%,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不能静坐或静卧、反复走动或原地踏步可伴有不自主运动,焦虑情绪等。监测脉搏的同时可口服苯海索、地西泮、心得安缓解症状。必要时减药量或换药。也可口服苯海索2mg(青光眼患者禁用)、氢溴酸东莨菪碱0.2mg等药物对症处理,必要时减药或停药以减轻或消除症状。

迟发性运动障碍:发生率达15%~40%,会出现吸吮、咀嚼、鼓腮、添舌、歪颈,躯干和肢体舞蹈样动作,口一舌一颈、肢体不自主运动等,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必要时逐渐减药至停药或换药,并停服抗胆碱药(苯海索)。

吞咽困难:常在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基础上出现,表现为进食缓慢困难,运动不能,引起咽喉肌肉共济失调,会厌不能关闭,大量食物含在口中难以下咽,即易出现噎食或喝水发呛易窒息。此时不要给患者吃干硬的食物,进食进水不要催促患者,以免发生呛咳。患者的饮食以粥、面条汤等半流食为主。吞咽困难明显时,应绝对禁止喂食,可采用鼻饲或静脉输液来保证热量供应。采取措施,促进排泄。

2.血液系统副反应(1)白细胞下降;(2)再生障碍性贫血;(3)血小板减少症。,立即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生素、输血或升白细胞药物对症处理。服药期间定期查血常规,发现白细胞下降要每天监测其变化。此时对患者施行保护性隔离,将患者安置在单间病房,每天3次紫外线消毒,通风2次,注意保暖,休息,加强营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并发感染。

3.药物过敏: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不明原因过敏性皮疹,常在颜面、四肢、躯干,其皮疹形态多为点状红色斑丘疹,严重时可有发热、皮肤及黏膜肿胀、糜烂、脱屑及渗出,个别严重患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应首先考虑是药物过敏所致。如果没有发现确切的过敏源,则应停药观察,抗过敏治疗。确定为某种药物过敏后,这种药物就不能再用于该患者了。这时应嘱患者在服药期间避免阳光直接曝晒。发现患者有散在皮疹出现时,应报告医生,暂缓给药。要告知患者不要搔抓皮疹,以防止损伤皮肤并感染。对出现剥脱性皮炎的患者,要实行保护性隔离,住单间病房,病室保持一定温度,每天空气消毒,防止合并感染,同时做好基础护理,保持皮肤及黏膜的清洁。治疗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4.药源性癫痫大发作:患者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在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翻、有时大小便失禁,持续数十秒钟,自行缓解。癫痫大发作一般不会危及生命,但患者有可能摔伤,如果患者在马路上、车床旁等特殊地点突然发作,就有可能出现意外甚至危及生命。在抽搐发作时,护理人员在患者身边保护以防摔伤,不要马上搬动,也不要用力按压四肢,以免造成肌肉拉伤,甚至骨折。抗精神病药有可能诱发癫痫大发作(氯氮平较易诱发),因此,如果患者在服药期间出现上述症状,医生会给患者减药或换药,并酌情加用抗癫痫药物。

5.体位性低血压:大多在迅速改变体位时发生。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时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发黑、头晕、面色苍白、冷汗,直立晕倒以至于外伤,血压下降,BP80/50mmHg,甚至测不出。出现症状时,立即去枕平卧休息;起床时缓慢的改变体位,起立不能突然,转身缓缓而起,动作不要过快过猛,可先在床上做些轻微的四肢活动动作;平时也应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饮食均衡,保证机体营养的补给。排便后起立动作也应缓慢。夜间起床大小便最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故夜间尤为注意。大量出汗、热水浴、腹泻、感冒、饮酒等都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诱因,应该注意避免。

6.肝功能异常:有些抗精神病药可引起无黄疸性肝功能异常,可加服保肝药并密切观察。如患者有乏力、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在停药或减药时,应密切观察巩膜、皮肤有无黄疸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应给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充分休息。

7.恶性综合症是抗精神病药物中一种较少见且最严重的合并症,通常可有前驱症状,如较明显的肌肉强直、震颤、吞咽困难、精神萎靡,同时体温升高。如能及时处理可较快恢复,如处理不当病情进展,体温可升高到40℃以上,出现意识障碍以至昏迷,伴发呼吸性困难,心律不齐,血压不稳。出现以上症状时立即停药,支持疗法和对症处理,做好基础护理,保证足够营养和热量。高热时主要采用物理降温,如酒精擦浴、冰袋等;呼吸困难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吸痰、给氧。有惊厥发生时要放好牙垫,以防咬舌,保护肢体,头转向一侧,预防外伤及窒息。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及药物不良反应,及早发现恶性症侯群的前驱症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以免延误病情。

对于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不适症状的患者,他们就会感到紧张恐惧,个别患者不明白这些症状的原因,认为自己的病情很严重,故感到恐惧。也有一些患者认为出现药物副反应,就认为该药有毒,所以,对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病员就产生一种抵触防范的心理,从而拒绝服药,治疗依存性差。所以我们要让患者掌握所服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的知识,鉴别明确原因,针对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常见不良反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效缓解不良反应症状,能够增强患者治疗的依存性,提高治疗效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wh/129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