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文章称福原爱遭遇江宏杰精神虐待,

一、

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才是精神虐待,或者是心理虐待,虽然说精神和心理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先暂时在这里通用一下。

最早时期对精神虐待有一个详细的介绍的书是法国心理学专家玛丽佛朗斯伊里戈扬的代表作《冷暴力》,这本书是我们人类第一次全面并且详细的去探讨人际关系中的精神虐待行为。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心若是牢笼,处处为牢笼,自由不在外面,而在于内心。

二、

艾丽丝·门罗是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她以精彩绝伦的短篇小说书写见长。《多重空间》是她许多知名作品中一篇,小说中的多琳是女性的真实写照。

多琳由于母亲生病住院而结识了劳埃德,并对这个幽默的小伙儿产生了爱意,母亲去世后多琳就嫁给了劳埃德。劳埃德在此之前有过两个孩子却从未结过婚。在与艾琳结婚时,他的人生哲学以及变成了笃信婚姻、坚贞和反对节育,从这个观点看,劳埃德是个男权主义者。

婚后的多琳生了三个孩子,其中迪米特里患上了腹绞痛,而原因是多琳采用奶瓶喂养孩子。劳埃德知道后带着恨意挤压她的乳房。“这边换到那边,发了狂似的坚决,最后终于挤出了几滴可怜的乳汁。他说她骗了他。他们动了手。他骂她跟她妈一样都是婊子。”多琳是迫于无奈才用了奶瓶喂养孩子,而劳埃德对多琳的这种举动恰恰体现出了他对女性的不尊重,仅仅是把多琳当做生育机器、带孩子的保姆以及免费的性伴侣。多琳可以在此时就选择离开劳埃德,但他们很快又和好了,在其后的生活中这件事却总被劳埃德旧事重提。

多琳结识了另一位母亲玛吉。玛吉的大儿子有过敏症,劳埃德嘲笑说因为她生孩子都更年期了。多琳内心认为劳埃德对玛吉的年龄过于夸张,从这里看出多琳其实不太赞成劳埃德对女性生育和年龄的看法,但是又毫无缘由的妥协。

玛吉和多琳的家庭完全不同,玛吉有自己的事业并且和自己的丈夫是合伙人,他们等到事业小有所成才买房生子。玛吉相对多琳来说是一位具有女性独立意识的新女性,她性格乐观又有主见,劳埃德却管她叫做“女同志”。劳埃德对玛吉那类独立的女性充满了鄙夷,并且在玛吉说他是“奴隶主”一样使唤多琳的时候他还洋洋自得。多琳和玛吉的对比,就是泥沼与天堂。

多琳不再怀孕,劳埃德翻箱倒柜找避孕药,并且变得疑神疑鬼。玛吉看出了端倪,询问她是否幸福。但是此时的多琳仍旧是在为劳埃德寻找合理解释,她的女性意识并未觉醒,她内心为劳埃德的种种读者看来十分不恰当的行为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她欣赏玛吉,并且也不太满意自己的丈夫对玛吉不尊重,可以看做女性意识觉醒的火苗,但她什么都没说,说明火苗此时还很微弱。

事态变得更加糟糕,因为多琳和玛吉的接触,劳埃德越来越古怪,认为孩子生病都是玛吉自己的错,认为是当妈的书读得太多因此管得太多。多琳因此与他有了争吵。劳埃德说玛吉是想拆散他们,并且想知道多琳和玛吉一起出门时所有的谈话。从这里可以看出劳埃德是个对女性没有一丝尊重,并且不支持女性读书以及有极强控制欲的男人。有医学家认为,精神病的特征包括:外表迷人,夸大,操纵性,冲动,寻求刺激,情感匮乏。这几个特征在小说中的劳埃德身上逐渐都得到了体现,他身材高大又富有幽默感;他对社会现象的夸大的不信任;他对多琳的控制,要了解玛吉和多琳说了什么;他对多琳的拳脚相加;他没有作为一位爱人、一位父亲的基本感情。但是多琳不知道。

多琳由于此次争吵逃去了玛吉家,但还是替劳埃德说好话,还很关心他得知她离家出走后有没有出事。第二天回家时,悲剧就发生了,或者说悲剧早就发生了,只不过直到那天才显现。三个孩子都被劳埃德杀死了,他仿佛与事无关一样地看着多琳的崩溃,在这种情况下还在并指责她,认为这一切都是她的错,并且他说,昨晚给玛吉家打电话时,其实已经出事了。但是玛吉当晚还说劳埃德电话里的声音听起来很正常。这种叙述带给读者很大的冲击,细细思来觉得非常恐惧。

多琳不听心理医生的话偷偷去看牢狱中的劳埃德。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去看他,她放不下过去,也放不下自己的过错,她极其自责,也许自己没有离家出走的话孩子就不会死。此时的她寻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并且将劳埃德的话深深的印在脑海里。读者们肯定会认为多琳大概是“扶不起的阿斗”。多琳的女性意识蠢蠢欲动,她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出口。劳埃德在狱中给她写信说看到了另一重空间里的孩子们。劳埃德精神确实不正常,而多琳与他的常年生活已经丧失了自我意识。

心理医生不赞成他如此执着于过去,也不认为她应该继续去看望劳埃德。多琳未听劝告,定时去看望劳埃德,她并不知道自己的举动是出于什么原因。多琳认为劳埃德是唯一懂得自己的伤痛的人,但是她忘了正是劳埃德杀死了三个孩子。

多琳对劳埃德的不舍不是多琳自己的不辨是非,最初和劳埃德相识相爱的过程是多琳心中美好的回忆。她的自责和对美好过去的回忆使得她动弹不得。在这一过程中她内心苦苦挣扎,需要有人真的懂得她的痛苦并且感同身受,她觉得也只有劳埃德能理解。然而,劳埃德一个亲手杀掉孩子的人,在笔者看来并不像多琳一样痛苦。他的信还在说着在另一重空间里看到孩子们很快乐,他使得多琳似乎又重燃了希望或者说对劳埃德重新有了依恋,他知道多琳根本摆脱不了自己。

多琳在小说的最后决定去伦敦找了解她身上发生的事情的一位故人,因为她不想也无法摆脱过去的自己和生活,还有劳埃德。巴士却在途中遇到了一位遭遇事故快要死亡的小伙子。多琳下车查看并且拼命地抢救他,小伙子在多琳的坚持下有了呼吸。司机说救护车就要到了让多琳上车以免耽误行程,多琳此时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她没有站起身离开,“她不经意的说着,连头都没有抬,好像她才是那个费尽力气找回呼吸的人”,她说,她不去伦敦了。她决定不再去找寻那位故人,不再向她倾诉并寻求心理安慰和别人的同情。

多琳的女性意识已经觉醒,她认识到自己不是单纯的生育机器,不是家庭的免费保姆,更不是劳埃德的奴隶。她的孩子的死亡不是自己的错,而是劳埃德的过错,她通过救下这名濒临死亡的小伙子,并且通过这位小伙子的“新生”体会到了自己的“新生”,她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或者说,她因为没有救下自己的孩子而自责,却也因为救下了别人而重新弥补了内心的空缺。她此时小声而又坚定地说着不去伦敦了,是在对司机说,也是在对自己说。多琳不再困于过去。多琳此前一直欣赏的玛吉是她潜意识想成为的人,而此刻她才真的在心中燃起了火苗,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最后迸发而出。

这种表面因为是夫妻双方性格不合而导致的悲剧,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劳埃德对多琳的行为是典型的精神虐待——语言诋毁、社交干预、精神控制,他曾经试图将多琳紧紧地限定在自已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

三、

精神虐待基本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引诱对方;

第二个阶段:做施暴准备,进行洗脑控制;

第三个阶段:实施施暴。

这三个阶段都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交叉进行的。

1、第一个阶段:引诱对方

施虐者在施虐之前首先磨灭、摧毁受虐者的人格,当然这只是实施精神虐待的一个前提条件而已。如果说受虐者有健全的人格的话,那当他受到了虐待会给予相对应的反抗,这是属于人的一个本能反应。

那当然你会说为什么那些人受到危险会察觉不到呢?

是因为有爱情这个东西,正所谓爱情就是个精神毒素,当然不可能是真爱,只是打着“真爱”的幌子让受虐者误以为是真爱,觉得施暴者是爱人和亲人。这当然是恋爱关系中施暴者施暴成功的基础、前提。

如果猎物知道自己是猎物,对方是敌人,那TA肯定惊觉,然后反抗。为了让猎物把自己当作爱人、亲人,施虐者首先得让猎物爱上自己。这就是精神虐待的第一阶段,引诱。

让自己成为猎物心目中唯一着迷的对象,让猎物毫无抵抗地上钩。在这个阶段,施虐者一方面装出各种最美好的品质,一方面装出对猎物的最由衷的欣赏和爱慕,并竭尽全力关心、帮助猎物。

如果猎物有母性倾向,圣母情结,施虐者就示弱装可怜激发猎物的保护欲。总之,一定要让猎物觉得,两人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不在一起太浪费了。

以包丽为例,当别人问她为什么和牟林翰走到一起时,她回答:“一切都太合适了!”可怜的孩子,她就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啊,如果对方是真正地爱她,关心则乱,怎么可能一切都太合适呢?一切都太合适,正是因为对方在曲意逢迎,在引诱她啊。

当然,男女之间就算是再真心相爱,多多少少也有违心引诱的成分。然而施虐者是完全在违心引诱,因为这种人是没有真心去爱一个人的能力的。这个后面会分析到,先放一放。当然引诱本身不能构成精神虐待,可怕的是引诱后面的阶段。

2、第二个阶段:做施暴准备,进行洗脑控制;

在获得猎物的爱情、信任、依赖后,确定猎物不会惊觉从而反抗后,施虐者开始实施第二步,洗脑控制,为施暴做准备。

洗脑就是磨灭、腐蚀、摧毁猎物的人格。往往猎物对施虐者的依赖性越强,施虐者的施虐冲动就越强烈。

什么是人格呢?众说纷纭,很复杂,笔者也从来没有彻底搞明白过,就自建了一个很简单的模型PPISB,估计太简单了,所以没有专家提出来过。

这五个方面是,生理方面,性格方面,理智方面,灵魂精神方面,行为习惯方面。身、心、智、灵、行为。一个人这五个方面特征的集合就是这个人的人格。

磨灭、腐蚀、摧毁猎物人格就是把猎物变得不像TA自己,迷失自己,好比毁容一样,只是这里毁掉的是精神和灵魂。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影响期、控制期和孤立期。

影响期,或称操纵期,即在未经讨论的情况下,引导他人以不符合其本性的方式感知、思考、决策、行动。影响或称操纵的三大步骤是:

l抹杀对方,剥夺对方的自由意志;

l主宰对方,令对方陷于服从及依赖状态;

l标记元素,在别人身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这个时期,施虐者会很小心,因为要防止受虐者有所察觉。没有觉察就不会反抗。就像所有操控程序一样,施虐者必须先让受虐者相信自己有自由意志,相信自己并没有被操控。如果被TA发觉自己被操控了,那么操控就失败了。

有的受虐者在这个阶段就人格分裂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说:“长期处于强制说服的环境中,如洗脑、思想改造或监狱,可能引发人格分裂。”

这对施虐者来讲当然不太好玩,游戏刚开始就结束了。所以施虐者一般会用所谓诱惑式纠缠策略。

施虐者起初好像没有恶意,可是随着受虐者的反抗,手段会变得越来越阴狠。受虐者若是太柔顺认命,这游戏就不好玩了。施虐者一定要得到足够又不足以威胁到TA的抗拒反应,才会想要继续两人的关系。

包丽案中的牟林翰几乎是操控方面的专家,笔者简直怀疑他受过什么专业训练,变成了“天才虐待狂”。包丽对朋友说:“我自己都害怕了,我已经不是我了,我已经不为自己活着了。”牟成功地让包丽迷失了自己,主宰了她。

控制期,在影响期之后,在这个时期,两个主角以对彼此的恐惧维持着令人不安的现状。施虐者畏惧对方的力量,害怕她惊觉后的反抗,但是他越是要抵挡这股惧意,便越想掌控对方。

受虐者原本是为了取悦同伴而服从,或是因为同伴看似不快乐,想要让他好过一点。之后继续服从则是因为害怕。就像包丽告诉她朋友:“我现在跟他在一起已经不是因为开心了,就是我现在看到他就会害怕,在他面前也开心不起来。”

之后是孤立期。受虐者被逼到只能被动发泄,她也许变得脾气暴躁、爱发牢骚、过分偏执,如果她本来人格中就有这些成分,那么这时就变得更加猛烈。亲朋好友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反而觉得她大惊小怪,暴躁多变,歇斯底里。

这时候施虐者往往伪装成受虐者,好像受虐、受伤的是他,诱导大家对真正的受虐者进行谴责。完全颠倒黑白,受虐者百口莫辩,更加狂乱。

经过影响、控制、孤立三个步骤后,施虐者成功地完成了对猎物人格的摧毁这个任务,为第三阶段公开施暴铺平了道路。

第二个阶段是扑朔迷离、惊心动魄、残忍可怕的,好比动物世界中狮子终于扑倒了羚羊。

受虐者渐渐失去了自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别人、怀疑一切,TA隐隐地觉得好像有一股可怕的力量在吞噬自己,可是看不到这股力量来自何方。

施虐者不言而喻的信息是“我不爱你”,却始终不明说,但又以间接的方式透露出来。受虐者不断因期待落空而遭受打击;施虐者也会防止对方有自己的想法,以免觉察到自己正在受虐。

当受虐者有点怀疑对方是不是真的爱TA,试图和对方讨论清楚时,对方要么指责TA神经质、疑心病,要么含糊其辞,制造混淆。

受虐者整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无所适从。

3、第三个阶段:实施施暴

在猎物的人格被摧毁、瓦解后,精神虐待的第三阶段就开始了,公开施暴。TA往往抓住受虐者的某种缺点,与其说是缺点不如说是特点,竭尽人身攻击之能事,责骂、羞辱、诋毁、恐吓。

包丽一案中,牟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wh/131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