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niwo
前言网上有篇很火的文章,名字叫《哪个当妈的不是神经病?》写尽了妈妈们焦虑的心情。其实在当今,焦虑的父母是普遍的存在。虽说普遍,但是过度的焦虑却给生活、给孩子带来压力。从父母的角度,学会缓解自己焦虑的情绪,也是提升幸福感,“拯救”自我的必经之路。
心理学专家董如峰老师说,在十几年的临床咨询经验里,80%的孩子的问题是父母不当的情绪造成的。吊诡的是,当父母意识到孩子所谓的问题时,他就真的慢慢制造出来这些问题。
所以,假如你也面临着亲子关系的焦虑,或者担心孩子成长的方法面面,那么跟着董老师学习缓解焦虑的几大方法,十分必要。
是时候放下你的焦虑了!想要系统学习董老师的课程,可以报名近期的《亲子沟通课》,明晚(7月17日)开课哦。
*niwo公开课:董如峰老师部分语音
聪明的父母,不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焦虑这种情绪,是会从强势一方向弱势一方流动的,在亲密关系中影响尤其大。学习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先要认识焦虑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学界现在把焦虑公认为“国民第一大情绪”,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感觉,比如不安、恐慌、不知所措……
我们如何识别焦虑是否在可控范围内呢?有三个评价指标:
第一,当让你焦虑的事情不存在的时候,你还焦虑,这就是问题;
第二,一件对别人来说还好的事,在你这里却使你焦虑得要爆炸,就一定要引起重视;
第三,就是你有一些生理上的反映了,比如说心跳加、很明显的手心出汗、躯体发麻……焦虑使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没有精力投入工作和生活,你的焦虑必需引起重视了。其实这些严重的焦虑跟孩子无关,跟你自己有关系。
如果这三条你能对号入座,那么你的首要任务是处理焦虑情绪。心理学上有个“踢猫效应”,说的是爸爸把妈妈说了一通,妈妈把情绪发泄给孩子,孩子出去就把猫给踢了一脚。在这条链中,猫是最弱的一方,情绪总会往低处流动。
有人把情绪比喻成一个瓶子,一旦装满就会溢出来。需要我们做的,首先就是在回家前把瓶子倒一倒。如果你在工作中积累了一些情绪,你可以把它写在纸上,写的过程很不舒服,但你可以写完后把它撕碎,扔到垃圾桶里,这样就能把情绪发泄掉一部分。
这个看似很无聊的动作,在心理学上是有意义的,仪式对人的心理可以产生直接的影响。进家里之后,如果有小孩儿啊,或者是有小宠物的话,人就特容易把原来的角色摘掉,迅速切换到家庭角色。
如果这两个方法还不能减少你工作中带来的焦虑,那就坦诚地告诉孩子:“妈妈现在要去隔壁房间冷静一下,你安静地等一下妈妈。”这个动作即使孩子不理解,但也接受到了一个示范,就是关于情绪管理的间隔方法。
最后,假如你真的没管住自己,发了脾气,请学会向孩子道歉。在自己情绪平稳的时候,把孩子叫过来,放低自己的身体姿态要站着道歉,蹲下来跟孩子面对面。然后告诉他因为什么事情妈妈生气了,但是不应该跟你发脾气。
记住这个缓解焦虑的公式
焦虑的公式,即焦虑=关切+威胁+关键方法,它是我们认识焦虑来源的一把钥匙。你关切而又无法做好的事,会成为威胁;你又没有关键方法来处理问题,这时就会产生焦虑。
破解焦虑,先要解决关于关切的问题。我们要首先要建立一个与焦虑相对的认知体系,来扭转制造焦虑的认知。
在亲子教育中,大概有这么三种的错误认知:
第一,父母追求完美,希望自己做的尽善尽美。
比如“超级妈咪”伊能静,在节目中失手摔了自己的孩子,然后就狠狠抽自己耳光。其实天下哪有尽善尽美的父母,每个孩子都是这么跌跌撞撞长大的。完美的父母容易培养出病态的孩子。
古语说,不聋不瞎不配当家。想想我们小时候做过多少坏事?父母是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来了?反倒是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就像拿着放大镜找东西,问题总会被找出来,然后就陷入焦虑。所以说,我们在亲子教育上过于认真了。
第二,父母不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除了三岁之前。
孩子在三岁前,需要亲子关系带来安全感,这时候父母不该缺席。但是三岁之后,夫妻关系才是第一位的。假如忽视了夫妻关系,你小小的孩子就会去白癜风诊疗康复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