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崇廉的文化氛围

营建崇廉的文化氛围

廉与贪之分古已有之。为何有的官员能够保持廉洁,有的却成为腐败分子呢?缘由固然很多,但官员所处的文化环境的差异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上个世纪50年代,是我国各级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光荣岁月。那个时候,如果哪一个干部有贪污、受贿行动,不但周围的人鄙视他,组织重办他,就连他的老婆孩子都瞧不起他,为他感到羞耻。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氛围之下,干部腐败的很少。国外也有这种情况。在当今世界公认最清廉的国家―――芬兰,政府官员和公务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现象极其少见。为何会这样呢?是由于芬兰通过长时间的廉政教育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加强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各方面有效的监督,营建了一个浓厚的崇廉文化氛围,使得贪污受贿、并吞社会财富等行动犹如偷窃抢劫一样,被视为卑鄙邋遢的不义之举,没有生存空间。人们不愿投机取巧、通过旁门左道到达自己的目的,而是习惯于通过脚踏实地的劳动去创造财富,通过合法的渠道取得利益。所以,极少有应用权利贪污受贿的,也极少有走后门送礼行贿的。  从目前我国查究腐败案件的实际情况看,凡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地方,都是廉政文化建设薄弱、缺少崇廉文化氛围的地方。在那里,不但有的干部信奉“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而且一些普通百姓也笑廉不笑贪,认为廉洁的干部“没本事”,是“傻瓜蛋”;“腐败人人有,不露是高手”,能受贿、善遮掩的赃官才是“有本事”的“聪明人”。人们把办事送礼奉为行为准则,认为民求官办事者,花钱理所应当;官为民办事者,收钱通情达理。如果不收礼,要末是嫌“礼轻”,要末是不想给办事。所以,有权办事的干部巧立名目地收礼,求官办事者想方设法地送礼,谁都不想、也不能失“礼”。试想,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浊者自浊,清者却难以自清,腐败现象能不滋生蔓延吗?  人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客观存在对人的思想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廉洁与腐败,既是从政行动,又是文化现象,表现着一定的知识体系和价值取向。而这类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常常是人们相互影响的结果。人在心理上大都具有从众性、随他性,周围的多数人怎样说、怎样做,对个人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氛围是影响人的思想和行动的重要社会环境。如果全部社会都对官员的腐败疾恶如仇,有“人人得而诛之”的心态,腐败就不可怕,终有清除的一天;如果腐败成为人们的一种思惟定势,见腐不怪,骂娘只是由于自己沾不了腐败的光,那末,清除腐败就只能是镜花水月。因此,防治腐败,必须着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努力营建崇廉的文化氛围。  十六大以来,鉴于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新特点,党中央积极部署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其中就包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据此,一些治疗白癜风有什么方法地方积极发掘廉政文化资源,提倡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承接、与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政文化,让廉洁理念深入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的整体效能,进一步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影响面、教育面,在全社会构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许多领导干部正是从这里遭到教益,进一步端正从政理念,正确对待环境,努力从自己做起,顶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气节,展现出廉洁从政的崭新风采。可以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真正使廉政文化在广大干部和大众中入耳、入脑、入心,生根、开花、结果,营建出崇廉、敬廉的文化氛围,就一定能够使廉洁的干部愈来愈多,腐败分子愈来愈少。而做到这一点,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bwoaa.com/hbys/8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