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山、大佛和斗母泉]
沿327省道东行,在还有约一公里到达锦绣川水库时,公路旁边有一个叫商家的村庄,由此拐上一条北行的岔路,然后顺着这条盘山公路向里走大约5至6公里,便来到了泰山北麓的第一座高山——青铜山的脚下;青铜山山头众多,西侧是卧狮山,形状酷似一头卧着的狮子;北端是大象山,整个山峰就像一头大象,惟妙惟肖;山南边面对的则是四姑娘山陡峭的山峰,四姑娘山峰的北坡是一个大块青石垒砌的平台,就好像是一个祭祀的高台,当地人说它是祈雨用的;而“齐鲁第一大佛”就“沉睡”在大象山的半山腰上。
走近细看,大佛安“坐”于巨大的佛窟正中。石窟中央的大佛是释迦牟尼盘坐在莲花宝座上的岩石雕像,佛像高达9·05米,躯体伟岸,造型丰满,高度居全省石窟雕刻佛像之首,所以有“齐鲁第一大佛”之称。大佛面部表情端庄,双眼略向下视,目光亲切柔和。身着披肩式长衣,衣带飘然下垂,头上梳着肉髻,传神的面目和流畅的衣纹褶皱,彰显出极高的雕刻技巧。 大佛左侧是观音与比丘,观音身着璎珞帛衣,手持净水瓶和枝条;比丘身披袈裟,双手虔诚地捧在胸前,笑着侧向主佛。右侧石壁上还有几尊小佛,个个栩栩如生,雕刻精美。据考证这分别是宋、元、明时期的作品,雕刻技法及造像风格各不相同。 大象山、卧狮山、无底洞、祭坛…… 使这里的诸多神话,产生了无穷的意趣。 关于青铜山及大佛很多美丽的民间故事, 这青铜山北侧的山体,远眺酷似一头大象,象体轮廓清晰,体态匀称,鼻子自然下垂,耳部凹凸有立体感,悬崖上一块黑色佛头状的岩石正好镶嵌在大象眼睛的部位,或许正因为如此,才引来了当地人无限遐想。但据专家的实地考察,这块岩石并非天然形成,而是有明显的人工雕凿痕迹,由此推断,可能是当初造像人所为,但因山形地势太险,动工困难,也只好半途而废了吧。 青铜山向南看,南面的那座高耸陡峭的山峰,是四姑娘山的主峰。传说也是泰山山脉的气门,峰顶有气洞与这卧狮山的无底洞相通。传说这些称为山脉脉根的气门是活动的,山脉正是利用这些气门来进行呼吸、并汲取日月之精华的,但是在白天一般看不出这些山峰有什么变化,但是每每到了夜晚,这些山脉气门的山峰就会长高,因此这种称为气门的山峰也容易在山上滋生妖魔鬼怪,因为妖魔鬼怪正是跟随着山脉的气门一同汲取日月精华来进行修炼的,所以当地人又称这些气门山为“黑山”。天长日久,这些滋生出来的妖魔鬼怪们必然扰民,百姓苦不堪言,祈求苍天保佑,玉皇大帝得知后,深悯当地百姓的困苦,就令当地山神灭妖,然而这里的妖怪随着泰山的气门汲取了日月之精华,神通广大,山上的妖怪屡灭屡生,玉帝无奈,委派天神在无底洞内安放了金南瓜、金白菜、金蝈蝈、金螳螂、太上老君的淨玉瓶、装仙丹用的金葫芦等宝物镇妖,所以此洞又叫藏宝洞。并令山神看守宝物,山神经常化身毛姓老者守护洞口,至此这里的百姓方得安宁。 斗母泉(位于大泉村,故又称大泉),位于斗母泉村一处山崖畔,是济南72名泉中海拔最高的泉。始建于清代,在康熙十五年的时候进行过重修。清代乾隆《历城悬志》和道光《济南府志》中对此泉都有记载。清代郝植恭《七十二泉记》中称此泉为窦姑泉,而民国《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中则称此泉“在大佛寺北顶”,即斗母泉位于锦绣川乡大佛寺北山顶的意思。
斗母泉旺季三股泉水汩汩而出,水流量大,因此又称“大泉”。泉水自岩壁岩孔流出,汇落方池,晶莹碧透,清冽甘美,村民们争相饮用。传说饮此泉水“治病保健”,泉周围“百米之内无虫”。池北侧有年建成的封闭式蓄水池,水盛时自池壁缝隙流出,形成天然小溪,缓缓北流。泉上有济南市最大的连根同生的车梁木和刺楸。其中,车梁木树龄余年,胸径厘米,树高13.6米;刺楸树龄余年,胸径72厘米,树高11.3米,是济南市保护最好的一株古树。斗母宫,位于斗母泉东,据记载,该殿存建于清代以前,清代整修过两次,年修复,一进院落,三间大殿,青砖黑瓦,飞拱挑檐,殿内有王母圣像,壁上绘有彩画。
12月18日(周日)早晨7:30分集合,7:40分准时出发,集合地点:人工湖北岸川菜馆对面,劳动局路口红绿灯东30米路南,东宋步行街南头北极冷饮店门口,过期不候,到达寻找队旗”或与领队黄金眼联系。
每人费用共计60元,上车交费,多退少补。
限制54人。不许空降,不许放鸽子,要及时报名或退出报名,否则予以通报。
中,约10公里,拔高米。
大黄蜂户外俱乐部
包含往返车费、向导费用等。
午餐(有农家)
手套、登山包、登山鞋登山杖、护膝、水3升,午餐(可农家用餐),巧克力水果等零食,伤势止疼膏、绷带等相关药品、雨具(防止有雨)、还有需要换的衣服(汗湿了衣服吃饭时容易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