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抗精神疾病药物问世以来,精神疾病的治疗取得了重大突破,也不断有新药问世,但药效总体疗效没有根本改观,仍然有20%~40%的患者陷入“重症精神疾病”泥潭。长期、反复住院,足量、足程用药,仍然无法控制病情,也让许多患者家庭“一筹莫展”。于是,部分患者家属选择“放任自流”,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家属也不甘心家人彻底陷入泥潭,积极寻找其他治疗方式,如选择了相信现代精神外科,实现临床治愈。那么,为什么精神病人手术后可以临床治愈呢?很多人认为精神疾病是一种“心理疾病”,只有心灵脆弱的人才会得的病。其实,精神疾病是一组脑功能性疾病,人脑的神经核团通过分泌神经递质,来调节与控制正常生命活动。它与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核团(杏仁核、扣带回、内囊前肢、中央隔区、伏隔核、尾核下束、眶束、额束等)的神经递质异常分泌、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研究证实,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是精神疾病发病的重要基础。我们可通过刺激和毁损边缘系统神经核团的微小结构,调节其神经递质代谢,达到控制和改善精神症状的目的。手术是以病人的核心精神症状为依据选择靶点,对多靶点神经核团实行调控。手术主要运用“3+x"的方式进行调控,“3”代表三个经典的精神外科手术靶点,即:扣带回、伏隔核、杏仁核,它们是情绪、情感调节环路中最重要的三个节点。基于亚核团理论、精神病发病机制中的递质调控学说、受体功能亢进学说,以及以往的临床实践,选择性地部分毁损阻断,能有效控制症状;“X”代表根据患者核心症状,再选择其它相应靶点,以达到最佳疗效。功能神经科专家认为,精神疾病的微创定位手术,手术操作不在脑的智能区、运动区和语言区域,术后不会出现呆傻、偏瘫、失语等现象,多数核团与记忆无关,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因此,现代精神外科手术让病人“变傻、变呆”是没有理论依据的。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手术从过去的盲式定位到精准定位干预,从广泛损伤到精准微创,手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脑立体定向技术也成功进化到第五代,与之前不同的地方在于率先引进了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DTI技术的引导下,结合MRI、CT等影像学技术融合定位的方式,执行手术过程中的“路线图”将会变得更加清晰,基本上解决了神经外科手术中手术靶点容易发生“偏移”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显示疾病的细微反应,进一步提升了手术靶点的精确度。该技术的引进,切切实实地能帮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手术治疗“难治性精神病”主要目的是什么?1、消除精神症状,特别是消除和控制药物难以控制的精神症状2、恢复患者自知力,或者对不吃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效治疗。3、恢复人的本性,特别是对阳性症状的患者,如脾气暴躁、冲动、伤人毁物、打人、骂人等。4、重建社会功能,如患病期间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脱节,无法踏入社会的患者。5、帮助患者回归社会。有疑问的患者及家属可添加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