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信息转自“医脉通”,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医脉通页面。)
日前,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工作组建议,删除所有针对同性恋的诊断编码。此举引发了美国领先的精神病及心理学会的共鸣。
“无论从临床、公共卫生还是研究角度,基于性取向而建立的诊断分类都是不合理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SusanD.Cochran博士及其同事在《世界卫生组织通报》中指出。
本月的早些时候,美国心理学会致信WHO,提出了类似的建议。事实上,年5月发布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已将性取向与精神疾病脱钩。
而在ICD-10中,还有5个诊断编码与性取向相关,这5个条目均位于“F66与性发育和性取向有关的心理及行为障碍”中,分别为“F66.0性成熟障碍”、“F66.1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F66.2性关系障碍”“F66.8其它性心理发育障碍”及“F66.9性心理发育障碍,未特定”。其中:
F66.0性成熟障碍:个体为不能确定他/她的性身份或性取向而苦恼,从而产生焦虑或抑郁;
F66.1自我不和谐的性取向:患者的性身份或性偏好是确定无疑的,但由于伴随着心理和行为障碍,个体希望他们并非如此,并可能寻求治疗试图加以改变;
F66.2性关系障碍:由于性身份或性偏好的异常,导致与性伴侣建立或维持关系的困难。
Cochran在陈述中称,F66.2可用于描述一下临床状况:一名已婚男性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者,造成其与女性妻子相处的困难。
“去除这些诊断编码意味着‘同性恋者可以更自由地寻求医疗帮助,分享其关心的话题,不再担心自己仅仅是因为性向不典型而被精神障碍,’Cochran指出,“这将意味着将性取向医学化的终结。”
她与工作组的其他成员认为,同性恋群体所存在的真正的精神科问题即使与其性取向确有关系,其诊断与治疗也无须依赖某个为他们预留的专属编码。这种“专座”没有意义。
Cochran指出:“如果一个人个头比较矮,而他希望自己不那么矮,这不是病;如果一个人唱歌很难听,而他希望自己唱歌好听一些,这也不是病。换句话说,ICD从性取向中选题,还为其安排了一个诊断编码;人们与性取向类似的特征有很多,但惟有性取向得到了如此待遇。”
工作组的上述意见可谓应运而生。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显示,性取向在生命早期既已形成,而非异性恋群体却蒙受着相比于异性恋更大的精神痛苦,这种痛苦来源于“对社会排斥及歧视的体验”。
Cochran及其同事也承认,F66编码“可能提高诊断准确性,对部分个体可能适用”;然而他们也指出,“这些诊断门类也可能是有害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吸引了人们对于某些内容(比如与同性伴侣而非异性伴侣关系的破裂)及某些没有临床意义的人格特征的注意,同时将某些正常反应疾病化。”
作为补充,工作组指出,“保留这些条目可能被解读为支持那些无效、违反伦理的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旨在迫使同性恋者改为异性恋取向,或采用异性恋的行为模式。”
信源:GroupsWantGayDiagnosesOutofICD-11,MedpageToday,June25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CCMD-3)于年将同性恋去除于其中,但仍保留“自我不和谐型”同性恋和双性恋。目前国内也仍存在大量心理咨询机构违规进行性倾向“扭转治疗”的业务,对寻求帮助的同志朋友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同志平等权益促进会通过法律途径制止国内对性倾向进行“扭转治疗”的欺骗行为,对各城市心理机构进行举报,和提起法律诉讼。
回复“扭转治疗”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是哪家白癜风正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