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大结局中刘涛饰演的聪明、漂亮、温柔、真诚又多金的海归高管安迪因为担心未来精神病爆发,同睿智多金的魏渭毅然分手。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作为观众我们不仅为剧中的人物感慨,同时也忍不住会反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办呢?
剧中透露,安迪未来46%的可能精神问题会爆发。科技已经发展到今天,难道没有办法保证这46%不发生吗?
如果“遗传”指的是从父母那里获得了一些影响精神疾病患病风险的基因,能。
如果“遗传”指的是她妈妈有精神问题,现在给她做一个DNA测序,然后可以得出结论:a.她会有精神疾病,即使现在没有,未来的某一个时间也一定会有。b.她不会有精神疾病,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
那么,答案是不能。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未来有可能做到这种诊断么?没有。
为什么不能?
因为精神疾病不是完全由基因决定的。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精神疾病到底是什么。
我们常说的精神病/精神障碍/心理异常/精神障碍到底指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专业的精神科医师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诊断只能凭借专家经验。美国精神病学会(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从年起制订《心理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精神病学界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才有了统一的标准。
目前世界通用的诊断手册是DSM-5th,即DSM在年修订的第5版。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ClassificationofDiseases,ICD)第10版,即ICD-10,下面的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的标准制定于上个世纪90年代,新版的ICD-11大概在年出版。
中国的标准是《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大概在年左右出版。
虽然分类标准不尽相同,但是对于精神疾病的界定是相通的,我们以最新修订的DSM-5th为例,看看它对精神疾病是如何定义的。
Amentaldisorderisasyndromecharacterizedbyclinicallysignificantdisturbanceinanindividual’scognition,emotionregulation[emphasisadded],orbehaviorthatreflectsadysfunctioninthepsychological,biological,ordevelopmentalprocesses[emphasisadded]underlyingmentalfunctioning.(APA,a,p.20)
从第一句就可以看出,精神疾病指的是一系列的综合症状。症状是精神疾病诊断的核心。精神科大夫判断你有没有病,主要依据也是看你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是否符合症状的标准。
精神疾病的症状和一个瘤子这种生理性症状不同,是一个人心理和行为表现层面的变化。从基因到外在的行为表现,要经历一个漫长的链条。
基因-蛋白-神经元-大脑-心理-行为。
这个链条越往后,越复杂,影响因素越多,也就越不稳定。
根据行为遗传学的研究,对于大多数精神疾病而言,遗传率大约占到一半左右。比如有研究估计抑郁症的遗传率是58%,注意缺陷障碍(ADHD)的遗传率可能在60%-70%,自闭症的遗传率达到了80%以上,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率也在80%左右。也就是说,如果两个基因一模一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其中一个人有精神分裂症,那么另一个人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大概是80%,不是%。
因此,即使有DNA检测技术,也没有办法做到判断一个人是否会患精神疾病。
基因不能解释的部分,就是环境的作用。环境的作用发生在上面这个链条的各个阶段。短期的压力有可能会导致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大家熟知的童年受虐/创伤有可能会对大脑的发育造成不可逆的影响。而最近兴起的表观遗传学,则白癜风最好治疗偏方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