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
艺术与人类情感活动之间有着不解之缘。美感,主要体现为艺术家对审美客体的一种情感反映。这种情感反映,不是一般的喜、怒、哀、乐、悲、欢、思、恋、怨、恨、惊、疑、盼、烦、惧等情感,而是一种经过了艺术家提纯和升华了的特殊情感——审美情感。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情感是艺术的内核、血液和生命,是产生艺术魅力的内在动力。艺术的情感性,是衡量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情感贯穿于艺术创造活动的始终,如果没有情感,就不成其为艺术。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但并非所有情感的表现都是艺术。那些单纯发泄个人情感的活动,如欢声笑语、眉飞色舞、痛哭流涕、悲愤填膺、咆哮如雷、奔走跳跃等,只不过是一种本能的、自在的情感表露性形式,并不是一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情感表现性形式,故不能归属于艺术创作活动。人类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一方面逐渐强化了自身抽象的理论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使自己的情感世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审美情感就是高度发展了的对真、善、美事物的追求和确认,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因而艺术的情感性正是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一种特征性的表现。
还在人类艺术思想发展史的肇始阶段,情感对于艺术的特殊意义就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揭示。我国最早的音乐理论典籍《乐记》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者也。”汉代的《毛诗大序》也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情动于中而形之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己清楚地认识到了情感是诗歌、音乐、舞蹈产生的内驱力。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注意到了艺术的情感性问题。近代西方更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情感表现”理论的拥护者,他们直接用情感来设定艺术本质的做法固然有失偏颇,但对我们把握艺术的情感性特征却又不无启发。情感对艺术创作的重要性,中外美学家、艺术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我国古代《尚书?务典》提出"诗言志”说,魏晋时出现的"诗缘情”说,刘勰提出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白居易提出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袁枚提出的“诗者,由情生也”等,都把情感的作用摆到了艺术本体的地位。法国雕塑家、艺术琿论家强调指出:“艺术就是情感。”
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给艺术下的定义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艺术的方方面面都渗透着人类审美情感的因素,所有的艺术环节和过程,都离不开审美情感这一内在的驱动力。情感在艺术中构成艺术的内容,是构成艺术审美本质的核心。艺术的情感性,这是艺术有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一大特点,也是艺术与科学的一大区别。对于科学来说,情感只能作为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动力,而不能体现在科学研究的结果之中。艺术则不一样,自始至终,情感与艺术相依相伴,相互交融。与科学论著相比,艺术在形式上的特征是形象,在内容上的特征是情感。一般说来,科学诉诸人的理性,艺术诉诸人的情感;故科学离开理性便寸步难行,艺术离开情感便索然无味。作为艺术家,他应该比一般人更加充满情感,对待生活应该有更鲜明、强烈的爱憎态度,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审美情感倾注于所塑造的形象中去,才能创造出鲜明感人、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艺术鉴赏是以艺术作品为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始终都伴随着鉴赏者强烈的情感,表现为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特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正是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之所在。艺术作品借形象表达情感、释放情感,也作用于人的情感,并唤起鉴赏者的情感体验,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并进而使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
虚拟性
艺术是在人们的经验世界以外创造出的一种幻象世界,它基于现实世界又超越现实世界,是艺术家想像和虚构的产物,因而具有虚拟性的特征。任何艺术作品,只有经由艺术家.的想像中的虚拟和虚构,才能使生活原型上升为艺术形象,使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使普通的曰常感情上升为审美的感情,从而构成艺术作品。所以,虚拟性也是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虚拟,又称虚构,即艺术的非现实性、假定性。就是艺术家用虚设物象的方法在想像中模拟对象,以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艺术家通过想像、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来没有的事物给编造、构想出来。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说理,或者现实世界中不可能有的东西;即使表现现实世界中已有的或可能有的东西,也采取一种非现实的形态。艺术的世界就是由艺术家虚拟出来的,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是一种假定性的观念的存在。生活中没有地狱和天堂,然而但丁的《神曲》里可以有;生活中没有人会七十二变,然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会;生活中活人不可能与已经去世的人相见重续前缘,然而白居易的《长恨歌》却可以做到;生活中没有人可以死而复生,然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却可以做到;生活中的男人恐怕永远找不到七仙女这样美丽、善良的妻子,然而《天仙配》中的董永却好梦成真,等等,这些都是艺术的想像和虚拟。
在艺术创造活动中,虚拟而不真实,或真实而不虚拟,都不是艺术。不真实的虚拟是对本质真实的歪曲,是对生活规律的背离,这是虚假的艺术;而没有虚拟的真实,则是自然主义的真实,是缺乏典型化的低级的真实,这是把艺术真实降低为生活事实。要想做到艺术虚拟与艺术真实的完美融合,艺术家必须具有洞察生活本质的能力,还必须具有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肯定艺术的虚拟性是否会违背了艺术真实性的原则呢?绝对不会的。这是因为:其一,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艺术的目的就是再现真实的社会生活,而艺术的虚拟则是基于现实生活的虚拟。其二,艺术真实并不等于生活真实,生活与艺术之间总有一段距离,由于社会生活频繁复杂,大多是琐碎、粗糙、细微、不连贯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混杂在一起,那些生活表象根本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所以,对生活素材,艺术家要做分析鉴别、加工提炼,做到由表及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开展艺术构思、创作、传达活动,由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这就是典型化的过程。其三,艺术真实总是带着艺术家主观倾向性,是经过艺术家头脑分析鉴别、加工提炼生活得来的,这里边已经有了艺术家自觉的思想意识活动,高度概括了一类人和事,杂取了许多同类的生活,再加上自己的思想观点,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的意义,因而艺术真实总是高于生活真实,更能反映生活的本质的。
我们在理解艺术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的关系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艺术虚拟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家的审美意识是客观对象与主体心理同构的产物,在这里,艺术客体是创作主体审美理想映照下的客体,是被赋予了主体情感、思想和生命的客体;同时,创作主体的知、情、意等又可以外化为客观的感性形象,构成艺术的内容。其次,艺术虚拟是可能与现实的统一。艺术家虚拟的形^在生活中可能是不存在的,但在本质上可能是真实的。这就是亚里斯多德所说的,艺术可以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进行创作,表现出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最后,艺术的虚拟性还体现了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艺术作品虚拟的艺术总是以个别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个别性中却蕴含着概括性、普遍性,它要通过活生生的“这一个”来揭示一定的人生意义或社会历史本质,传达出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是曹雪芹虚构的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但她们代表的却是中国千百年封建专制背景下迎合礼教者(如薛宝钗)、懵懂沉睡者(如史湘云)和觉醒叛逆者(如林黛玉)这样三类典型人物的命运,是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模式的深刻剖析。
审美性
什么是审美?所谓审美,就是对美的事物的感知、体验、鉴赏、领悟和认识。审美是人在其社会实践过程中与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历史地发生和建构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性关系,它与科学的认知关系、伦理的满足关系不同,专注于对象生动可感的表现性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是对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历史超越和扬弃。因此,在人与自然当下所处的关系状态中,审美的本质即自由。在自由的表现中,在人与对象形式的同构对应中,在人的感知、想像、情感、理解诸心理功能的合规律性自由活动中,人的丰富的本质对象化,对象生动的形式人性化,从而,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达于和谐一致的境地。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既是对对象形式的自由性想像,又是对对象内容的必然性理解,表现为必然中的自由,逻辑中的想像;审美是一种个体性的情感愉悦,但它却要受到社会性目的的规范和制约,表现为无目的的目的,无功利的功利。审美既体现在艺术作品的鉴赏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技术美、人的美的观赏、体轉、玩味、领悟和认识等,都属于审美的范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