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叶克飞欧洲价值
冬天来一锅寿喜烧,是许多日料爱好者的选择。
一般来说,寿喜锅的食材包括牛肉切片、大葱、莴苣、豆腐、冬菇等,在由酱油、糖与味醂等混合的汤汁中煮制,并蘸生鸡蛋食用。它的亮点在于牛肉与生鸡蛋的“合作”让口感爽滑鲜甜,也是非常突出牛肉原味的吃法。
不过负责在NHK电视台大河剧中重现古代膳食,堪称日本饮食文化史研究行尊的永山久夫告诉我们,作为寿喜烧的灵魂、和食的重要元素,牛肉在日本人餐桌上的历史不过两百年而已。同时,日本人食用牛肉,是走向近现代社会进程的一部分。
永山久夫在《和食全史》中写道,从公元年开始,日本人就开始“禁止吃肉”了。在当时,传入日本的佛教文化对日本饮食文化产生了影响,使得日本人开始回避肉食。天武天皇颁布了“肉食禁止令”,宣布“不得食用牛、马、犬、猿、鸡的肉”。自那之后的近年间,日本人都以鱼类作为摄取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书名:《和食全史》
作者:永山久夫
译者:蔡丽蓉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5月
定价:68元
到了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人虽然已经开始食用寿喜烧,但因为还不怎么吃牛肉,所以当时寿喜烧主要食材是鸡肉,所以又叫“鸡素烧”。
转折点来自德川幕府的落幕:
“明治新政府拉开序幕,立刻推行了积极采用欧美先进国家制度及文化的政策,意在提升国力以及丰富日本人的生活文化,成为文明开化的时代。所谓‘文明开化’,就是全面吸收西洋文化,使日本赶上落后的脚步。其中一项就是积极引进西式料理,包含过去在名义上被禁止的牛肉,肉食纷纷开始解禁,甚至受到政府的不断推崇。”
明治五年(年)一月,明治天皇在宫中晚餐宴会上初尝牛肉,并向国民推广肉食,还登上了新闻并被大肆报道。
当时的日本政府之所以要推动肉食摄取,是因为营养结构问题。那时日本人体格较弱,跟饮食有很大关系。福泽谕吉就曾在牛肉公司的广告文案里写道:“日本人身体虚弱,就是因为不吃肉的关系,肉其实是一帖良药。”《东京新繁昌记》、《东京开化繁昌志》等出版于明治时期的书,都将“吃牛肉”作为日本走进新时代的标志。
明治四年(年)发行的《安愚乐锅》中,还批评不吃牛肉的人已经落伍,并在书中煽动:“无论士农工商、男女老幼、贤愚贫富,人人都得吃牛锅。”
很快,牛锅就征服了日本人的味蕾,“牛屋”大量涌现。年的《东京开化繁昌记》记载,当时牛锅店的菜单包括寿喜烧、火锅、玉子烧、盐烧料理、刺身、煮物等,除了传统牛锅之外,“寿喜烧”最为热销。
寿喜烧源于关西,原本是前来东京做生意的京阪一带商人所热衷,后被东京牛锅餐厅借鉴,并以寿喜烧之名与东京口味区别。
二者有何区别?永山久夫写道:
“明治时期的牛锅一开始会放入牛肉及白葱,接着还会加入调味料,然后依照客人的个人喜好边煮边吃。寿喜烧则会先在锅中将牛肉的油脂融解,然后将牛肉轻轻地拌炒烧烤,再以酱油、砂糖及酒等调制而成的锅底调味来吃。”
到了明治末年,“牛锅”这个名词渐渐成为过去时,传统牛锅吃法也变得少见,寿喜烧成功成为牛肉火锅的代名词。
在《和食全史》里,永山久夫讲述了从绳文时代到现代的日本饮食。从刺身、寿司到乌冬面,从英国传入的咖喱、源于葡萄牙的天妇罗,到出自法国菜的炸猪排,从织田信长的汤渍饭到丰臣秀吉的幸福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食文化一一呈现。
日本作为岛国,对食材的接受主要来自水路。日本人最初以栗子等坚果作为食物来源,直到绳文时代后期,才开始种植五谷,稻米、小米、荞麦、大豆和红豆等为主要食物来源,在弥生至奈良时代则衍生出豆酱为主的发酵食品、粉食文化等。此外,镰仓初期的吃茶文化、战国时代的天妇罗与卡斯特拉(即“海绵蛋糕”“长崎蛋糕”),在日本饮食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但如今在整个和食文化中,近现代的地位更为重要,也是改良外国传入食物的高峰期。
日本将改良食物变成国民美食的例子很多,和食的基本调料味噌就是一例。而最经典也最为人所熟知的则是明治时期的咖喱饭,咖喱料理本始于印度,经由英国传到日本,为配合米饭食用进而加以改良。在日本人看来,米饭属于“日式料理”,咖喱为“西式料理”。也就是说,咖喱饭是将西方文明与日本文明盛装在同一个盘子里的料理,可以说是日本走向新时代的注脚。
福泽谕吉再度出场,书中写道,他是“日本第一位见到咖喱料理的人”,“明治5年(年),第一部介绍咖喱料理食谱的书出版上市。在《西洋料理指南》这本书中,教导读者将青葱、生姜、蒜头切碎后以奶油拌炒,接着加入鸡肉、虾子、牡蛎、赤蛙肉炖煮,令人惊讶的是,居然还加进了蛙肉。接下来加入咖喱粉,并以盐调味,最后再加入面粉水增加浓稠度。”
当然,最初的咖喱饭不叫咖喱饭,而是叫做饭咖喱。直到大正时代后,才逐渐改为咖喱饭。
日本人也有着自己的坚持,那就是不管从中国引入食物,还是从西方引入,都不能离开米饭。将外来料理变成适合配合米饭的味道,是日本人的改良标准。味增汤与渍物配米饭这个基本组合,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日本人喜爱刺身,所谓“鲙”,就是将生鱼切成薄片后,沾着酢,或是用大豆、小麦与盐所制成类似味噌酱的酱料一同食用。到了江户时代后,江户周边开始有人酿制浓口酱油,以迎合爱吃鱼肉的江户儿女的口味。一般来说,经酱油调味之后,哪怕是西式料理,全都能转变成和食以搭配米饭食用。
寿司始终离不开米饭,但它的变化是巨大的。最初的寿司是将生鱼腌渍于米饭当中,借由乳酸发酵,形成带酸味的加工食品,即熟寿司。后来经过改良,才演变为在主食米饭上摆放刺身,继而又进化为捏成一口大小的即席料理,并风靡世界。
有趣的是,和食吸纳西方元素,反过来又风靡西方的同时,又出现了西方人改良和食,进而将改良产品传入日本年代情况。这样的互动交流,真的体现了何为全球化。
最典型的例子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二战后传入美国的日本寿司,因为当地人不习惯生食鱼类而衍生出经典变种——当时一位在加拿大温哥华的日裔员工东条英员,将寿司改造成符合西方人胃口的轻食,即利用黄瓜、熟蟹肉棒和酪梨等食材取代生鱼片。是不是很眼熟?它就是加州卷,很快便回潮日本。
所以,日本料理风靡西方,并不仅仅是清淡少油、凸显食材自身味道的特色,更因为它对西方文化的接纳,还有它对全球化的融入。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
二蛋
原标题:《昔日学习西方、如今风靡西方的日本料理,到底是如何造就的》